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
宁静致远,方得始终,我是林方致。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百茶联》”
茶道发源于中国,有着多种表现形式,皇家有皇家的茶道,读书人有读书人的茶道,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雅有雅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不一而足,不一一而道。
茶道是构筑在特定客观事物上的茶客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茶道,各行其道,取决于自己的审美观,自己的选择。
中国茶道开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和明朝,到了清朝开始衰退。中国茶道有三层含义,分别为: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综合性的艺术。
茶道可以与空间建筑,与自然环境,与诗词字画相结合,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引申到“琴棋书画诗酒茶”,使人修炼身心,领悟人间大道。
中国茶道最讲究“真”,要求所有从事茶事的物、人都要真。
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的真自然;用的茶器也要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冲泡的茶要是真茶、真香、真味;喝茶的人也要是真心、真情、真诚、真心静。
除了以上的“真”之外,还需要冲泡茶汤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遵守茶道原则:
唐代需要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则是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
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
“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中国茶道有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一是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二是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三是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工夫茶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而喝饮茶历史发展到现在,人们对茶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改进,以使饮茶这一过程更加丰富细腻。现今中国功夫茶操作规程有以下十三程式,合称为功夫茶十三程式。
一、嗅茶
主人选好茶叶取来,向客人介绍茶叶的品种,茶叶的特点,风味,并将茶叶传递出去,让客人依次的欣赏嗅品一番。
二、温壶
想要展现出茶叶的奇香,必须先温壶。在未投茶之前,先用开水冲茶壶,让热水在茶壶内停留片刻,这就是所谓的“温壶”,这可使茶壶温度上升,激发茶香、茶味。温壶的水要倒到茶船。
三、装茶
装茶时要使用茶匙、漏斗,不能直接用手抓取茶叶,避免手上的杂味影响茶叶的风味。同时可以引导茶客就行观察茶叶的外形,让茶客期待茶汤滋味。
四、茶盅
温盅,即温茶盅。茶盅是是一种敞口的大茶壶,一般也指公道杯,用于匀茶汤。
茶壶水可以直接用来温茶盅,在这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环节的注水,均匀、快速。
五、温杯
用热水将饮茶的茶杯进行烫杯,温杯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不会因为茶杯凉而降低,保证茶汤的口感,也更有利于茶汤聚香,香气更馥郁。
六、纳茶
将茶叶装入茶壶中,如果是球形或是叶片窄小的茶可以直接投入壶中,若是叶片蓬松的茶则需要借助茶匙,将茶叶推入茶壶中。
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不要让茶叶停留在壶口,以免沾湿茶叶。
七、煮汤
在古代热水用“汤”表示,所以这里的注汤,就是往壶中注入热水的意思。
在注水的时候要注意方式,先由低注点再直线拉高,等到茶壶内的水满到大概七八分的时候,转而压低后断水,就犹如书法的提笔与按笔,收放自如,自然运气。
八、候场
候场即等候茶汤的过程。候场是茶修行的一部分,应免去心浮气躁,平心静气等待茶汤出汤,心神合一,气定神闲。
九、出汤
出汤是一关键。出汤过程要像跳水运动员一样顺滑,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才可。手臂放松,手腕发力,让茶汤自然倒出,等到快倒完时,做回壶动作,将剩余茶汤倒尽,以免余汤久泡,茶汤苦涩。
十、分茶
斟茶的时候将温洗好的茶杯一字排开,然后依次来回浇注,又称作“巡河”。或者是用公道杯一杯一杯的倒茶,倒茶时要注意角度,控制茶汤的量与速度,切忌倒茶时一杯倒满再进行第二杯,以免茶汤浓淡不均。
十一、传杯
拿茶杯也有讲究,可以利用壶口靠着杯身角度将茶传送出去,并注意茶杯是否呈水平状,避免茶汤溅出,不宜将茶杯托起。再后便是品饮茶汤,感受茶味与茶韵。
十二、去渣
品尝完几壶茶汤之后,即可适时停止,要适度饮茶。然后可观赏茶叶叶底,对茶叶进行最后的送行,倒去茶渣。
十三、清壶
倒掉茶渣之后,要用热水烫洗茶壶,将茶壶内的茶沫清洗干净,让茶壶回归最初的状态。
饮茶时,需讲究平心静气,讲究啜饮有序,仔细品味,沉溺其中,如痴如醉,在安静祥和的环境中,保持着宁静、安逸的心境,以此来感受茶道与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