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的古道中,不但有贯通南北的古代交通主干道,也有沟通东西的道路网,其中的代表就是羊蹄岭古道。羊蹄岭古道位于广东海丰县赤石、后门、梅陇的交界处,开凿于宋代,是古代粤东地区各县前往惠州、广州等地的交通要道,也是海丰县著名的文物古迹和古八景之一。羊蹄岭山峰形酷似杨桃瓣,明代以前称“杨桃岭”,因为岭高峰峻路险,仿似羊蹄,故清代又称“羊蹄岭”。
图为羊蹄岭古道风貌。
古往今来,因其所处的战略位置,海丰这块红色的热土,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军事活动和军事事件,涌现出众多的军事人物,历代军民在维护国家统一、保卫家园以及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的斗争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沧桑岁月,羊蹄岭古道在遭受历史的洗礼之后,已经断壁残垣,但仍旧承载着岭南古道昔日的辉煌记忆。
海陆丰羊蹄岭古道不能忘记丘东平这位左翼诗人。我们再次回顾丘东平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以此作为缅怀,如同羊蹄岭古道上的群英璀璨、引领后来人。
图为丘东平,1910-1941年。
丘东平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文坛的一位卓有成就的革命作家。郭沫若称其“发现了一个新的世代的先影、中国的作家中似乎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人”;鲁迅、茅盾在向外国读者推荐中国现代小说家时,丘东平就是被推荐者之一,并撰文特别强调其“曾在苏维埃区域内做过工作”。
图为丘东平故居,位于海丰县梅陇镇马福兰村。
丘东平,1910年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梅陇镇马福兰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在村中参加农业劳动,并先后在镇上的瓣香小学、水口乡校和县里的莲花山麓学校、陆安师范就读,同时成为早期共青团员。其时的海陆丰地区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摇篮,土地斗争风起云涌。少年时期的东平曾带领劳动童子团站岗放哨,参加农会的各种革命活动。由于表现突出, 丘东平先后担任过彭桂、彭湃等领导同志的文书。在参加农民运动的同时,他不辍自学,接触了大量的进步书刊,比如当时的《向导》、《中国青年》、《少年先锋》、《小说月报》、《创造月刊》,以及鲁迅、郭沫若、高尔基、巴比塞等人的作品。
图为十九路军血战上海滩。
1928年,海陆丰农民第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革命摇篮。丘东平辗转来到了香港,在香港、九龙做过海上渔夫、当过街头小贩、也曾在轮船上充任水手、还干过天主教会报纸的校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丘东平在香港组织了一些同志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因其二哥在十九路军一五六旅任参谋长,丘东平遂参加了十九路军。当时的十九路军受蒋介石之命,正在江西“围剿”红军,但部队中反对内战、渴求抗日的情绪高涨。在这支旧式军队中,丘东平担任旅长翁照垣将军的文书,从事推动国民党军队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动员工作。后随部队移至淞沪,来到江苏的南翔、大场一带。“一二八”上海之役,十九路军不顾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奋起还击,得到了上海人民及全国人民的声援。其时的丘东平,在前线担负部队政治工作、以及宣传组织战区民众的工作。
“一二八”以后,丘东平没有立即随十九路军撤至福建,他奔赴东北抗日前线,参加了热河抗战。不久, 丘东平回转香港,与几个同志合办《新亚细亚月刊》, 继续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这个时期,丘东平的处女作《梅岭之春》就刊发在创刊号上。不过此刊只出了三期,就被港英当局勒令停办。其后,丘东平遂由香港来到上海,参加了左翼文艺运动,开始在“左联”及其外围刊物上发表作品。这个期间,反映海陆丰农民革命的短篇小说《通讯员》刊载于1932年11月出版的左联机关刊物《文学月报》第四号上。此文的发表,使当时的左翼文学界感到欣喜。之后, 丘东平一鼓作气地写下了《农村小景》、《沉郁的梅冷城》、《福罗斯基》等十余个短篇, 并创作了长篇小说《小莫斯科》。
图为上海多伦路上中华艺大旧址,“左联”成立大会在此召开。
1933年,十九路军为了联共反蒋抗日,在福建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但始终与苏区红军及中共中央联系不上,丘东平得知此事后回到福州的十九路军总部。因其和上海文艺界党组织有直接联系,于是肩负重任,返回上海, 寻找党组织,通报福州倒戈反蒋的情况和计划。不过,其时王明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的党中央没有及时地对十九路军进行配合。最后,在蒋介石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分化瓦解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倒蒋失败,十九路军宣布解散。丘东平遂回到上海,继续和左联作家并肩战斗。
1934年, 丘东平参加了“左联”东京分盟的组织、出版工作, 并见到了当时居住在东京的郭沫若。从此,两人建立起了亲密的友谊关系。丘东平曾几次将新作送给郭沫若,请求指导。郭沫若事后在《东平的眉目》一文中,对丘东平的为人、创作作了详细的评述,并对他寄予极大的希望。次年,丘东平得到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决定回国与党内同志并肩战斗。可当他踏上大上海的时候, 党组织和苏区的交通线已遭破坏。他只得滞留上海。不久,丘东平来到香港, 参与组织了“中华民族同盟”,并协助开设“半岛书店”,代售进步书刊,其中就包括当时党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共产国际的有关小册子。此后, 丘东平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居住在上海,集中写作。左翼十年,他先后出版了三本小说集: 《沉郁的梅冷城》、《长夏城之战》、以及《火灾》。丘东平也确实没有辜负前辈对他的殷殷期望, 在短暂的十年创作生涯中, 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卷。
图为丘东平代表作之一《第七连》。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在上海的丘东平立即投身到抗战之中,并与欧阳山、于逢等人商讨集体创作一部小说《给予者》。然后,随翁照垣将军在平汉线和津浦线上走了一遭, 亲眼目睹了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 写成了《第七连》、《中校副官》等中短篇小说及一些报告、特写。在与叶挺将军相会于南京之后,丘东平便立志参加新四军。1938年初,丘东平来到安徽新四军军部,参加战地服务团的工作。当新四军组建先遣支队挺进江南时,他因为身兼小说家和战士二职而被获准随行,负责做战区的民众动员工作和对日军的宣传工作。在江南, 丘东平参加了卫岗、延陵、东湾、丹阳等战斗,组织了鲁迅文学社,并利用战斗间隙写下了一篇篇战地特写和小说,其及时性直追新闻。关于丘东平的工作实绩,陈毅在给军部的电报中说:小说家东平在工作表现上有着非常的进步,他更加接近了人民和战士。其后,丘东平随新四军从江南移至江北,开辟苏北解放区。1941年,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以后,丘东平受命筹备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丘东平任教导主任兼文学系教授。
图为华中鲁艺殉难烈士纪念碑。
图为东平乡,位于广西天等县,是为了纪念革命烈士、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军事文学家丘东平,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乡。
1941年,日伪万余人对盐阜区实行战略扫荡,鲁艺华中分院相机转移至建阳县湖垛镇。为了适应战时需要, 军部将鲁艺华中分院师生分为两个大队, 丘东平负责第二大队。在他们再次转移时, 与前来偷袭的敌人遭遇,身经百战的丘东平轻易地冲出了包围圈。但为了指挥被困学生突围, 他又冲入包围圈, 不幸中弹牺牲,战友们将他葬在新河庙附近。解放后, 当地政府重修了东平烈士墓, 并新建一座巨碑以志纪念。
丘东平, 海丰羊蹄岭古道上的一颗早损的星,时代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