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看脸的世界,就连圣人也不能免俗,以貌取人一词还是孔老夫子发明的呢。
有时候,颜值真的可以决定命运。汉代“西道孔子”大文豪扬雄,因容貌不佳,作品一度饱受冷遇;但同时期的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长得又帅,有富家小姐卓文君一见倾心,爱情事业双丰收;北宋名士袁应中,有才博学但仕途不顺,只因形象不佳,宋哲宗见了他“连称大陋”。
1.颜值即正义,孔夫子带头以貌取人
众所周知,孔老夫子是至圣先师,号称门下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二。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所以呢,孔子就想着多收几个学生。
有徒弟说,在鲁国武城那旮旯,还真有这么个好苗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这人品德很高尚,而且也想拜入孔老师门下。孔子一听,澹台灭明,这名字一听就是个风度翩翩、仪态万千的君子呀,来来来,我要亲自面试一下。
可这场入学面试,着实有点尴尬。澹台灭明的政治品德分吧,接近满分,可那个印象分,那个长相,不及格。《韩非子》中说他“额低口窄,鼻梁低矮”:额头低,嘴巴窄,还是个塌鼻子。《史记》就更不留情了,直接说他“状貌甚恶”,不是有点丑,是非常丑。
孔老师呢,心里很别扭,很想把他从录取名单上划掉,可是吧,理性告诉他,招生宣传单上写着“有教无类”,这要划掉了,不是自己打自己脸、自己砸孔家班招牌?罢了罢了,委屈自己的眼睛权且收下吧。
不过吧,收是收了,孔老师这实在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一看澹台灭明那张脸,内心就暗戳戳打了负分差评,天然地就认为他资质低下,上课几乎都不点人回答问题,任由他在课堂上自力更生。
后来澹台灭明南下楚国,跟孔老师一样,开班讲学,办了个培训机构,培养了三百多个弟子,混得风生水起,孔老师听说遥远的南方,出现了这么一个竞争对手,还是自己的学生,心里大惊:“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哎,我以貌取人,把澹台灭明这棵好苗子看走眼了啊。可惜可惜!
2.汉朝:靠脸吃饭不是梦
汉朝尚武,崇尚阳刚之气。要想成为汉朝人眼中的美男子,首先你得高,身长八尺是基本线。比如东汉末年群雄之一,荆州老大刘表,就是当时公认的大帅哥。《三国志》说他“长八尺余,姿貌甚伟”,相当于今天的1米84。
其次,你得皮肤白皙,长着一把恰到好处的胡须。著名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美女秦罗敷高调炫夫,就说自家老公“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这两样都是汉代帅哥硬性标准。
除此之外,你还需要“仪状端正”,也就是五官端正。加分项是会走一套狂拽酷炫的“公府步”,出处同样是《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迈着一种厅局级干部特有的步伐,象征着权力和威严。
在汉代,长得好看可以改变命运。汉武帝时期,有个小人物叫江充,仅仅就因为长得高大帅气,外加很会穿搭,有一天,被汉武帝远远一眼那么瞧见了,非常喜欢,直接就让他当了官。
汉朝还有一个专门的职业,纯靠颜值上岗,而且还是正儿八经的体制内,铁饭碗。这个岗位叫谒者。谒者干些什么活呢?根据《后汉书》记载,平时呢,就在宫里通报消息、接待宾客;有礼仪活动,上台主持;中低级别的官员去世,主持葬礼。
在汉朝,颜值高的出路好,那要是颜值不好的会怎样呢?会吃亏。
汉朝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汉赋,西汉时期的汉赋代表人物,一个是著名的司马相如,一个是扬雄。扬雄的才华,可以说冠绝天下,可谁能想的,作品问世多年,依旧是备受冷遇,为啥呢?
《汉书》说,因为世人认为扬雄的容貌“不能动人”,长得不咋地,所以文章也跟着被轻视。后来他仕途不顺,还穷,晚年只能借酒消愁。
相比之下,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人也长得帅,出名早,名气大,还有富家小姐卓文君一见倾心,主动倒贴,跟他私奔,上演了凤求凰的佳话。后来司马相如做官也很顺利,还颇得汉武帝欢心——这样的人生落差,简直不要太残忍。
3.魏晋南朝:“小鲜肉”的美好时代
到了魏晋、南朝时代,“外貌协会”更加发展壮大。当时的名士们特别爱品评人物,搞出了一套系统的人物评价理论,其中颜值就是一项重要标准。
魏晋南朝是士大夫和门阀贵族的黄金年代,玄学、清谈成为社会潮流,所以那会儿不再走尚武路线,而是文人审美。加上士大夫们崇尚老庄,空谈玄理,最后便得到了一个奇特的结果。
魏晋南朝的审美,继承了哪些汉朝的标准。首先一点是皮肤要白。魏国有个知名帅哥何晏,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当时的顶流男神。他当然很帅,但最大的特点,是白。
何晏有多白?有一回魏明帝怀疑他是不是整天全妆出门,就在大夏天给他灌了碗滚烫的汤,热得何晏满头大汗。但是他不仅没有变成大花脸,反而因为出了汗,皮肤更加洁白透亮,在这场雄竞当中卷赢了所有人。
这位美男子也很擅长化妆,后来他也帅成了形容词,有个成语叫“傅粉何郎”,就是形容人白净漂亮。
第二点呢?就是魏晋时期的人,还是喜欢个子高的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因为高大挺拔,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史书说嵇康身高“七尺八寸”,相当于今天1米84,站在那里有种“岩岩若孤松之独立”的feel,非常迷人。
除了皮肤白皙、身材高大,魏晋人士对美男子的标准还有一条,那就是气质要看起来柔美。比如,西晋著名的美男子潘安。
传说中,潘安面如美玉,唇红齿白,有一种柔美感,帅成了形容词。潘安一出门,就被迷妹围观,把他的车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为了表达喜爱之情,迷妹把手头的果子投给他。最后潘安的车就满载着水果而归,即成语“掷果盈车”。
洛阳纸贵
跟潘安同时代的大文豪左思,也想感受被粉丝包围的幸福。补充一句,左思写的《三都赋》,畅销得一塌糊涂,人人争相抄写,造成洛阳白纸的价格直线上升,这就是著名成语“洛阳纸贵”的由来。
左思出名后,就很想抛头露面,效仿潘安上街,结果因为长得丑,遭到“群妪齐共乱唾之”。
4.唐宋:硬汉帅哥回归主流
到了唐代,整个社会风气回归阳刚,审美也随之转变——硬汉帅哥又回归了主流。
隋唐时代受北朝的影响很深,北朝跟南朝截然不同,他们很多人出身鲜卑这样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又推崇那些武艺高强、体貌魁伟的猛男。这样的审美,自然就延续到了隋唐。比如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据说就是身材魁梧的肌肉型男,因此受到了韦皇后和上官婉儿的喜爱,淫乱后宫,名声极坏。
但不管如何,瘦小的同志在唐朝还是会很吃亏。比如隋唐时期的大书法家欧阳询,字写得气势磅礴,唐高祖李渊曾经点评他:“我看欧阳询的字迹,还以为他是个魁梧大汉呢!”言下之意,就是说欧阳询其实长相瘦小干枯。
这长相就成了欧阳询的弱点。有一回,欧阳询跟名臣长孙无忌互相写诗battle。长孙无忌diss欧阳询说:“耸肩成山字,埋肩畏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说你欧阳询跟个瘦猴似的,哪有咱大唐男儿的威武雄壮之气呢?
相貌不好,不仅会在打嘴仗的时候吃亏,而且甚至会让一个大诗人掉粉。比如晚唐的大才子罗隐。
他比起李白杜甫这些顶流诗人来说,有点冷门。但其实他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是潇洒不羁的;还有“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是世事洞明的;还有借蜜蜂感慨百姓辛苦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水平都相当不错,所以呢,当时他也有不少粉丝。
其中,宰相郑畋的女儿是他的死忠粉,对罗隐的诗卷是反复诵读,甚至对偶像诗人产生了思慕之意。他老爸是宰相,帮女儿追个星,还不是有手就行?郑畋就把罗隐约到府上,他家闺女就“垂帘窥之”——躲在帘子后头,想一睹偶像的风采。
可罗隐虽然诗写得很漂亮,长得却有点见光死了,看得郑小姐那是花容失色,立刻表示自己对罗隐脱粉,把罗隐的诗文全部烧掉,发誓再也不吟诵罗隐的诗句。
宋代的主流审美也跟唐代差不多,相貌端庄、气质雄伟的男性会备受青睐。南宋理学大师、名臣真德秀,就因为“长身广额,容貌如玉”,一出道就被认为是当宰相的料,从此官运亨通。
而容貌不佳的北宋名士袁应中,就没有这般好待遇了。他有才华,很博学,又是那年如假包换的新科状元,由当朝宰相蔡卞举荐面圣,本来是信心满满地去见宋哲宗,准备成为光荣的“天子门生”。
但此人形象实在不佳,高低肩,尖下巴,一张尖嘴猴腮的脸,还加上一脸麻子如墨洒,一张口还“声嘎而吴音”。宋哲宗见了他,当场“连称大陋”,哎呀妈呀太丑了!没聊几句话,就把皇帝吓成这样,袁应中给自己都整不会了,只好错愕地转身离开,后来也没混出太大名堂。
5.明清:“老干部风”成主流,以貌取人的巅峰
到了明清时期,皇权极端专制,官僚体制烂熟,你要是天生一副官相,在这个社会自然是香饽饽!
在这个时代,以貌取人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从潜规则变成了明面上的制度。明代有官员考课制度,有六项考课内容,用来考核官员的综合素质和kpi,容貌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你当官当得怎么样,不光看你的政绩,还得看你的长相。
清代有个“大挑”制度,那更是24k纯看颜值的选官制度。这是乾隆爷的新朝雅政,当时很多举人没有补官,堆积很多,会造成社会问题,乾隆爷一拍脑门就想了个办法,他对那些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说,你们不用怕没官做了,咱们再来一轮复活赛,挑出三个一等人才当知县,九个二等人才任教职。
想法的出发点是不错的,就是选人的标准有些奇特。怎么挑选一等和二等人才呢?一是应对能力,二是看你长得够不够顺眼了。如果你面方体正、举止端庄、身体修长、骨骼精干,很好,你是个当官老爷的好材料;如果你生得奇形怪状的,那就哪里来的哪里去吧。
可以说,在明清时代,外貌协会已经合法合规,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虽然“大挑”选举的是基层官员,但基础官员也关乎国家命运。人才选拔本应严肃,统治者却这样任性地以貌取人,谁看了不说一句大清吃枣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