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力文 通讯员 王超
4月15日,仰韶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讨会在渑池县举办,研究仰韶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及陕西西安半坡等17家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做交流研讨并形成共识。
会上,洛阳市、安阳市滑县相关负责人分别就跨区域遗产申报、大运河(滑县段)申遗案例作经验分享,专家学者以及半坡、北首岭、大地湾等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成员单位代表作交流发言。
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鸿星介绍,此次研讨会,是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号召,践行国家文化行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推动国际文明交流互鉴最直接和务实的举措。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等人在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拉开了中国田野考古的序幕,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渑池县仰韶村遗址成为仰韶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被誉为“中国考古圣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在研讨会上发言介绍,100余年来,经过数代考古人的接续奋进和不懈努力,仰韶文化取得诸多重要考古发现和丰硕研究成果。仰韶文化遗址众多,全国数量超过1万处,分布地域广大,涵盖河南、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10余省份,延续时间达2000余年,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近些年,仰韶文化取得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和新成果,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揭示古国时代景象,见证多元文化交流。仰韶文化时期被视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段。
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中,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仅有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遗址等少数代表,作为黄河文明核心的仰韶文化亟待跻身这一行列。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 艾合买提·艾开木参加本次研讨会,他在发言中介绍,近几年来,三门峡在仰韶文化保护与研究上成果斐然。划定了仰韶文化遗址保护区,投资修建仰韶村遗址博物馆、庙底沟文化遗址公园,成立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为遗址保护筑牢根基;联合科研院校,开展了系列重大考古发掘与研究,以仰韶村四次考古发掘为基础,为仰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联合全国仰韶文化遗址单位和研究力量,成立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使仰韶文化保护传承的队伍持续壮大,资源更加充实。
艾合买提·艾开木表示,申遗之路虽长,但三门峡信心满怀。从国内来看,联合郑州、洛阳等地,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以三门峡为核心的仰韶文化高地;从国际视野出发,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让仰韶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仰韶文化遗址见证了中华文明7000年前的缘起,申遗不仅是一次申报活动,更是一场提升文物保护理念和管理水平的过程及接轨国际标准对仰韶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文化顾问李久昌表示,申遗既是对文物保护基础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各地展示仰韶文化价值的一次综合考评,是新时期仰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