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兵紧攥着秋江雅苑新房的钥匙,用力推开那扇贴着喜庆大红福字的防盗门。就在这一瞬间,他身后承载着往昔岁月的赵家屋场,缓缓没入记忆的长河,成为一段深沉而又难忘的过往。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交织着告别旧居的不舍与迎接新生活的憧憬,更是政策关怀与百姓民生渴望相互交融、彼此成就的生动写照。
作为萍乡市上栗县流源水库工程拆迁的“第一户”,陈德兵经历了十个月在外租房过渡的日子。此刻,他站在新房宽敞明亮的走廊里,满是老茧的手轻轻摩挲着崭新雪白的墙面,不禁感慨万千:“那住了几十年的老屋,墙皮脱落得七零八落,破破旧旧的,哪能想到这辈子还能住进这么敞亮的新房子!瞧瞧,这新房除了宽敞的客厅、设施完备的卫生间和整洁的厨房,居然还有8间卧室呢。”年年前,一家人齐心协力,把一楼精心装修一番,热热闹闹地在新屋里过了个团圆春节。崭新的冰箱、精致的小家电,错落摆放,为新家添了不少生活气息。陈德兵乐呵呵地说:“政府连电都给咱通好了,咱这日子,往后肯定得过得越来越亮堂!”
陈德兵,往昔扎根于流源村赵家屋场。在水库工程稳步推进的浪潮中,首当其冲成为首批拆迁的对象。说起如今安置区的好,他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出门步行两分钟,大马路就在跟前;小区的楼一栋栋排列得整整齐齐,采光足、通风好;再瞅瞅周边,有菜市场,日常买菜跟散步似的。而且,小区里还规划了绿化区,有休闲场地,闲暇时能和老伙计们唠唠嗑。”
曾与陈德兵为邻的赵汉发,命运却多舛。十几年前的一场烧伤,让他失去了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能力。曾经,他与哥哥靠着在老屋养猪艰难度日,可多年辛苦下来,收获寥寥,一家人主要靠着低保勉强维持生计。
拆迁后,政府及时发放了补偿款,切实考虑到村民的购房难题,鸡冠山乡政府主动出击,与开发商反复沟通、据理力争,为认购商品房的村民争取到了最大程度的优惠。为了方便村民看房、选房,乡、村两级精心安排,采用租车集中看房和平常随时看房相结合的贴心服务模式,不管村民何时有看房需求,都全力满足。只要村民有需要,工作人员便会随叫随到,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赵汉发在了解到相关政策后,也跟着去看房。他自知文化水平不高,重活干不了,经过反复思量,最终花了10多万购置了一套二手房。他心里盘算着,剩下的钱还能做点小生意,生活有了稳定,心里也踏实了许多。赵汉发兄弟俩对这笔赔偿款格外珍惜,满心期待着未来能过上好日子。
搬迁安置,从来不只是物理空间的转移。在鸡冠山乡,它是一把量尺,丈量着政策的精度;是一面明镜,映照出民生的底色;更是一粒火种,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永恒期待。
石上村的陈尊余,用拿到手的赔偿款建起了新房,如今也已顺利入住。告别了居住几十年的老房子,他儿子结婚时在县城已购置了房子,可如今自家这新房,不仅宽敞舒适,门外还有专属停车位,对比之下,县城的商品房都略显逊色了。新屋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各方面条件,都比老房子改善了太多,一家人的生活品质也随之显著提升。
最贴心的安置方案,是将百姓的每一声叹息都化作实现心愿的动力。迁徙与扎根,终将汇聚成山河岁月里最温柔的篇章。拆迁并非要抹去往昔记忆,而是把浓浓的乡愁融入新社区的门牌号中,让曾经散落的乡情,在新楼房的一砖一瓦间重新焕发生机,落地生根。(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