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进入报道专题)
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持续推出,今日《四川日报》连版推出第七十八期,专访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
陈振濂,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籍浙江鄞县(今鄞州区),1956年出生于上海。197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调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艺术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中国书画艺术与科技鉴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大型公益培训志愿服务项目发起人。
陈振濂是一名学者型艺术家,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便开始投身理论研究工作。尤其在书法篆刻领域,他始终坚持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时代处境和需求进行冷静而深入的思考,并身体力行地开展相关艺术创作实践,让古老的书法篆刻艺术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陈振濂认为,书法美育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书法美育拒绝技能居先,要的是审美居先,书法经典都能看得懂;美育要解决的就是眼界问题、审美问题,把“眼高手低”当作书法成长必需的规则;书法到目前为止,很大程度上还是技艺的传承,但技艺绝对不是目标,而是为了帮助理解经典,知道它有“真家伙”;汉字有几千年历史,已经形成定式了,要突破,非常难。但如果有足够的研究,真正的书法不会是只能以传承为主,它有巨大的创新空间;我们现在的书法在不断拓展。一是向绘画的视觉形态拓展,二是向文史拓展,三是对文字也做适当的改造。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78)丨真正的书法不只是以传承为主,还有巨大的创新空间——专访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

点击图片查看电子高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