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癌症防治十大误区你知道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1:20:00    

来源:重庆晨报

每年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昨日,以“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中国抗癌日启动仪式在重庆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并宣布启动覆盖全国的系列科普活动,旨在推动肿瘤防治从疾病治疗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型。

“过去是癌症说了算,未来要让我们说了算。”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当前癌症防治已进入整合医学时代,需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精准防治。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吴永忠指出,恶性肿瘤已成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而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策略。针对这一现状,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朴浩哲强调,《CACA指南》正通过“认证考试+科普宣传”双路径推进落地。该指南首次将“防、筛、诊、治、康”全流程管理纳入规范体系,要求神经肿瘤诊疗从业者通过指南认证,未来目标是建立行业准入标准。目前,该指南已纳入全国医学院校教材,从源头夯实规范诊疗基础。

在活动现场,“科普嘉年华”区域成为亮点。医务工作者用蔬果类比疾病特征,如“凹陷的乳头需警惕乳腺癌”“皱皮乳房可能病变”等形象化表述,吸引超千名市民参与。9岁双胞胎姐妹花花和朵朵现场捐出留了3年的长发,成为“乌丝带”爱心捐发行动的年龄最小参与者。该行动开展4年来,已为癌症患者制作587份假发。

朴浩哲特别关注年轻群体的健康管理。他指出,年轻人熬夜、缺乏运动等习惯正在打破人体生物钟,长期下去可能增加神经肿瘤风险。“睡眠不足与免疫力下降、激素分泌紊乱密切相关。”他呼吁公众将合理膳食、定期体检纳入日常管理,警惕“隐性健康威胁”。

据悉,宣传周期间还将举办院士义诊、线上科普讲座等系列活动,推动防治癌症的“防筛诊治康”理念深入人心。

新闻多一点

十大常见癌症误区你是否也“被骗”了

这个全国肿瘤防治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梳理了“十大常见癌症误区”,帮助大众消除错误的癌症认知,来看看你是否也“被骗”了。

误区1

癌症会传染?

真相:不会传染。

唯一例外的是器官或组织移植。接受癌症患者捐赠器官或组织的人,将来发生移植相关病症的风险会增加。然而,这种风险极低——每万例器官移植中有两例。

虽然癌症不会传染,但是某些可导致癌症发生率升高的细菌或病毒可传染!比如可导致胃癌的细菌(幽门螺杆菌)、宫颈癌的高危因素HPV(人乳头瘤病毒)、鼻咽癌的高危因素EB病毒、可诱发肝癌的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预防此类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可以有效预防相关癌症。

误区2

活检会导致癌细胞扩散?

真相:不会。

活检是指从患者体内切取、钳取或穿刺等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技术。它是诊断病理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绝大多数送检病例都能做出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活检使癌细胞扩散的可能性很小,癌症的特性就是容易扩散、转移、复发,即使不做活检,癌细胞也可能会转移。按照标准程序,外科医生使用特殊方法并采取许多措施来防止癌细胞在活检中扩散。

误区3

化疗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吗?

真相:不一定。

化疗是全身治疗的重要手段,化疗药物会对增殖速度较快的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它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损伤体内原本就增殖速度较快的细胞,例如毛囊、胃肠道黏膜、骨髓等。因此,许多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后,身体常会出现脱发、呕吐、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化疗是否真的像传言那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呢?实际上,化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常规治疗手段,作为目前癌症治疗的有效方法,化疗的副作用通常出现在化疗后的一周,随后可逐渐缓解。

误区4

长期服用吗啡等止痛药会上瘾?

真相:不会。

规范化个体化使用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同时对患者进行全过程管理,患者的镇痛效果好,成瘾概率极低。

误区5

肿瘤患者一定不能吃“发物”?

真相:不一定。

“发物”是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常见的一个词,是基于药物的四气五味而形成的用药经验。不同的疾病、服用不同的中药甚至不同的中医,给出的“发物”名单可能不同,但富含营养、高蛋白的食物如鱼、虾、牛肉、羊肉、母鸡、鸡蛋、牛奶等,以及刺激性食物如椒、姜、蒜等往往位列“发物”名单。但现代医学强调食物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发物”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进食量减少、消化功能差、体重下降快或体重低于正常值、骨骼肌减少、贫血等症状普遍,从增加能量摄入、蛋白质摄入的角度,需要在膳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包括肉、蛋、奶等改善营养不良的状况。考虑患者个体差异的原因,如果患者对这些“发物”蛋白质过敏,则需要避免。

误区6

运动会导致或加速癌症复发?

真相:不会。

运动是肿瘤患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适度的运动能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减少手术带来的并发症。此外,运动还有助于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从而延缓癌症复发和转移,延长生存期。但对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体力明显下降的肿瘤患者,如全身多发骨转移、骨质破坏明显、胸腹水、心包积液、呼吸困难、血栓形成等基础状况不佳的肿瘤患者,出院后不宜过早运动,先在床上练习肢体运动和翻身动作即可。

误区7

康复出院后不用再随访?

真相:不对。

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具有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的可能性,所以肿瘤治疗是长期且艰巨的过程。肿瘤病人接受治疗后,还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监测。根据疾病的不同,随访时间略有差异,但一般每3个月或者半年一次,5年以后可1年一次。积极的随访对抑制肿瘤复发转移是非常必要的。在随访中,医生主要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并根据随访的情况和复查结果来调整用药或者治疗方案。从长远来看,随访可获得某一治疗方案的长期效果、减少并发症从而延长生存时间,有利于筛选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误区8

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就是癌?

真相:不一定。

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分泌、释放到血液等体液中的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等物质,正常人健康状态下一般不会升高,它可以存在于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内,也可以释放到血液、胸水、腹水等体液中,通常采用血液化验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健康人的肿瘤标志物一般是正常的,但不是所有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情况下都提示恶性肿瘤,健康人的生理变化、部分患有良性疾病的病人,也有可能出现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情况。单纯肿瘤标志物升高,没有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证据,不能作为癌症的诊断依据。如果发现一个或多个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高出正常几倍、几十倍,则需警惕癌症的发生。但也需要结合病人的病史、影像学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诊断。

误区9

放疗后身体带有辐射?

真相:不对。

肿瘤放疗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是指肿瘤患者接受外部放疗机器的照射。放疗设备发出的高能射线对肿瘤组织进行直接和间接杀伤,患者接受的辐射是瞬间产生、瞬间作用、瞬间消失的,患者不会变成放射源。当外照射停止后,治疗用的射线也就会随之消失,患者身体不会携带或残留辐射,所以不会对周围人群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内照射是指把放射性物质植入到肿瘤患者体内,最常见的是后装治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装治疗是把放射性胶体放置在患者体内进行5~30分钟不等的照射,当拿出放射源后,患者体内不会带有放射线。需要注意的是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由于植入后会在患者体内放置一段时间,此时,身体会发出低剂量的辐射,且不断衰减,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因此,采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在放射性衰减期间,建议远离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与周围人群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

误区10

采用饥饿疗法可以饿死肿瘤?

真相:不可以。

营养摄入不足会让正常细胞难以发挥生理功能,摧毁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会使肿瘤细胞大肆掠夺正常组织细胞营养,进一步加快营养不良、组织器官受损、免疫功能下降,从而降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加快患者死亡。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相关文章

    癌症防治十大误区你知道吗

    来源:重庆晨报每年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昨日,以“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中国抗癌日启动仪式在重庆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并宣布启动覆盖全国的系列科普活动,旨在推动肿瘤防治从疾病治疗向全

    移植130天后出现排异反应,美国女患者移除猪肾

    美国纽约大学兰贡医疗中心11日发布声明说,一名50多岁女患者在接受猪肾脏移植手术130天后因排异反应,不得不移除猪肾脏。这名女子依靠猪肾、无需透析地度过130天,刷新了最长时间纪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多家媒体援引医疗团队的资料报道,这名女患者名为托瓦娜·卢尼,来自美国亚拉巴马州。她1999年

    56岁男子查出肠癌,后悔大哭:原来大便早已提醒,自己却没有在意

    在生活的琐碎日常里,我们常常会对身体偶尔发出的小信号不以为意,可有时候,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异常,实则是健康亮起的红灯。就拿老赵的经历来说,他的故事真真切切地给我们敲响了关于肠癌的警钟。老赵,一位年过半百、在生活中一直普普通通又健健康康的大叔。平日里,他的日子过得按部就班,工作虽不算轻松,但也应付得来,

    @太原人 应对极端大风天气 这份健康防护指南请收好

    本报讯 近日,我市出现极端大风天气,伴随沙尘、降温等复杂气象条件。4月12日,北大医院太原医院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眼科、皮肤科、神经外科等多科室专家,结合最新气象医学研究成果,为公众提供一份健康防护指南,全力保障市民健康安全。急诊科专家建议,避免外出,非必要不出门,减少高空坠物、

    科普|全球多地花粉扰人 如何应对花粉过敏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科普|全球多地花粉扰人 如何应对花粉过敏新华社记者李雯 钱铮春季以来,北半球多地拉响花粉过敏警报。世界过敏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30%的人口受过敏性疾病困扰。人们应该如何应对花粉过敏?多国拉响花粉警报目前正值日本樱花季。据日本“植物365天”网站介绍,樱花花粉理论上也能引发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