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布局高能级平台,在海洋领域,青岛要持续“挑大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6:15:00    

4月6日下午4时许,在深蓝色的印度洋海面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和科学家胥维坤完成载人深潜共享航次首潜。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蛟龙”号还将通过一次次下潜,“解锁”更多深海奥秘、填补多项调研空白。

“蛟龙”号所依托的,正是青岛建成的全球最大规模深远海科考船队。这一平台集合了全国13家单位37艘科考船及“蛟龙”号等800多台套船载设备,累计共享船时已超5000天。

多年来,海洋一直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而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是前沿海洋技术的“发源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填补行业空白的成果频频诞生,离不开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托举。

近年来,青岛锚定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加快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以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深海基地等平台为代表,青岛共拥有涉海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5家,部级以上涉海研发平台56个,集聚了全国约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涉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

以平台汇人才、产成果、促转化,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正在青岛加速隆起。

01

高能级平台鳞次栉比

在青岛,海洋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称得上鳞次栉比。尤其是在“国字号”海洋创新平台方面,青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毫无争议地“挑大梁”。

海洋顶尖创新平台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当前,沿海地区竞相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通过组建创新研究院、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促进成果产业化和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凝聚海洋战略力量,青岛加快建设与统筹国内涉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事关海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基本形成以“透明海洋”重大任务为牵引,以大科学设施为支撑,以高水平、多学科交叉的团队为主力,与华为、联通等科技领军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

青岛强化源头创新,打造梯次发展的实验室体系,建设全国、省、市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金字塔”体系。青岛海洋领域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省重点实验室25家、市重点实验室64家,已初步形成梯次衔接、特色鲜明的海洋领域实验室体系。

国家深海基地

在增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力的基础上,青岛还通过产学研协同等方式,强化海洋科创平台的“市场化”属性和产业化导向。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要素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就是其中典型。

青岛建设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省船舶共同体”,助力船舶产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带动船舶产业链迈向高端,拉动造船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引入山东海洋集团重组“省海洋共同体”,累计吸纳成员单位超100家,培育海洋科技企业30多家,全年研发投入超1.4亿元,突破产业共性、前沿技术30多项;

推动市海洋监测装备共同体加快建设,培育多家涉海企业,实现社会融资超亿元……

02

引领性成果频频产出

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前沿技术和成果产出的“源头”。

去年,青岛发挥高能级平台“虹吸效应”,汇集由中科大、清华大学科学家领衔的国内顶尖团队,培育了“瀚海星云”通用大模型和具有海洋特色的“问海”垂直大模型,在全国率先开启了“人工智能+海洋”的发展路径。

“瀚海星云”大模型发布

立足高能级海洋创新平台体系,青岛围绕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前瞻性布局原创性、引领性项目,标志性成果频频产出——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已投入运行,“国信2号”“国信3号”开工建造;万米级无人自主“海燕”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刷新世界纪录;HM2000型浮标成为唯一获国际Argo组织认可的国产化浮标;全球首艘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在青签约建造……

立足海洋科创平台优势,青岛还吸引、培育了一支高素质海洋人才队伍,目前共有全职驻青涉海院士23人,海洋人才总量突破37万,为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坚持基础。

03

面向市场强化引领作用

当前,青岛正进一步发挥海洋特色优势,建好、用好海洋科研重大创新平台,破解海洋科技成果市场化导向偏弱、科技资源协同创新不够紧密等发展困境。推动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从顶层设计上看,青岛明确加快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修订“海创计划2.0”,围绕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按照24个细分方向布局100余项重点技术。

按照规划,到2026年,青岛将新增10家海洋高端创新平台、突破100项关键技术、引进200名海洋高端人才,全市海洋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初步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这个过程中,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锻造大科学装置是关键抓手。市科技局海洋科技处处长李德强认为,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是发挥科创平台引领力的必由之路。

青岛提出要进一步建立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要素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重点建设省船舶产业共同体、省海洋共同体、市海洋监测装备共同体等产学研一体海洋科创平台,促进产学研各方“利益捆绑、无缝衔接”。

同时,要加快推动海洋科技大市场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三方专业载体;支持哈工程船舶科技园、山东省海科院孵化器等海洋专业孵化器运营建设,为海洋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打开“通路”。

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

在具体产业方面,青岛正超前布局低轨卫星海洋物联网产业等未来产业,推动低轨卫星互联网与海洋装备、海洋场景充分融合,培育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眼下,山东省“星海互联”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已经启动,正抢先构建国内海洋互联网应用标准和规范体系。

业以才广、事以才成,青岛还要靶向海洋领域科研和产业需求,依托涉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科学装置以及重大科研项目,通过以才引才、平台聚才、企业揽才等多种方式,汇聚全球范围内优质海洋人才,建立一支海洋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

(记者 耿婷婷 制作 宋尉嘉)

相关文章

    6G要来了!下一个万亿赛道?

    五年以后,你将不再需要手机,取而代之的是AR眼镜、智能无人机、人形机器人;宅家就能跟远方朋友全息通话,影像逼真到仿佛伸手就能触碰;想看一部电影,2秒“嗖”地一下就下载完,而这些超乎想象的场景,都将因为它变为现实——它就是6G。6G是我国未来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

    行走黄河|小小艾草创造千万级产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宗智不到四月中旬,艾草的清香已漫过山野。东阿县铜城街道艾山村村口,村民种植的头茬艾草生长茂盛,放眼望去,一片绿意。艾山村,南依艾山,东临黄河,因艾得名。这里有着悠久的艾草种植历史,“九顶莲花艾”更是珍贵艾草品种。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艾草文化,做大做强艾草深加工产业,并与乡村振兴

    中国-东盟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吉隆坡举行

    主题为“汇聚中国-东盟合作新动能”的中国-东盟媒体智库高端论坛1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与会人士认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双方媒体智库应携手讲好中国-东盟山水相连、命运与共的故事,汇聚推动共同发展的智慧与力量。马来西亚副总理法迪拉在致辞中说,马来西亚致力于推动建立紧密的东盟

    外交部: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具有重大意义

    应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林、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梁强邀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4月14日至15日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应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4月15日至18日对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了

    河南省“龙子湖科创路演”系列活动2025年首场活动在郑州举行

    4月11日,河南省“龙子湖科创路演”系列活动2025年首场活动在郑州举行。副省长宋争辉出席活动并致辞。他指出,“龙子湖科创路演”是全省首个科技成果转化路演中心,活动的举办为科技项目与优质资本以及地方产业的精准对接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河南将持续营造最优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