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六维并举赋动能 产城共舞跃新阶 | 贵州日报聚焦水城区推出连版报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4:26:00    

四月的六盘水市水城区,风和日丽,繁花似锦。

电商直播间烟火升腾,“水城三锅”裹着方言热浪出山;水城经开区熔炉吞吐,海外订单飞越山海;智能采掘设备深掘千米,发耳煤业锻造循环经济链条……

这座从煤海深处涅槃,于凉都云端起舞的城市,正以“工业强基、农业提质、投资赋能、城镇焕新、消费升级、文旅铸魂”为笔,饱蘸高质量发展之墨,锚定错位发展、串珠成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书写“质量与速度齐升、生态共发展一色”的县域经济新篇章,展现康养水城新风采。

●工业挑大梁:强区引领曲

工业,是六盘水市水城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作为昔年三线建设主阵地,今朝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水城正以系统性思维构建“传统与新兴双轮驱动、创新与生态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以“工业强基、产业兴城”为导向,既给煤炭这样的“老把式”换上智能新装,又精心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这些“潜力股”,硬是把产业链做成了“升级版”。

2024年,水城靠着“煤底子打基础,铝产业搞升级,锰资源扩规模,石头里挖新钱”的发展路子,闯出了既有质量又有速度的好光景: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7.62亿元,占全区经济的半壁江山,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

走进发耳煤矿的智能控制中心,仿佛置身科技大片现场。5G智能巡检机器人在500米深的井下“溜达”,液压支架自动跟着采煤机“走台步”。这座年产300万吨的煤矿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改造后,每天多挖54%的煤,井下作业人员减少60%,一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500万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昔日堆积如山的固体废料通过智能分选技术,“点石成金”变身为轻质隔墙板等装配式建材。“过去拼人力,现在拼算力;过去挖煤炭,现在挖数据!”发耳煤矿负责人拍着自动化控制台感慨道:“以前大伙儿抡铁镐下井挖煤,现在守着电脑就能从数据里‘挖宝’!”

这份“科技范儿”有面子更有里子。2024年的水城区,黑色煤海涌动智能浪潮,传统矿井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全区煤矿采掘机械化和辅助系统智能化覆盖率双双跃升至100%。曾经被视为“夕阳产业”的煤炭领域,煤电产业链年产值冲破150亿元大关,真正蜕变为撬动县域经济的“硬核担当”。

转战铝加工战场,又是另一番火热景象。在贵州莹月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车间里,铝水像变魔术似的,经过熔铸、挤压、氧化等几十道工序,最后变成新能源汽车用的高端型材。这个投资6.2亿元、年产15万吨的项目,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2024年总产量为9万吨,营收达28.8亿元,产品打入广东省广州市地区企业供应链。

“咱们现在可不只是卖铝锭的!”该公司董事长何显平指着样品墙上的汽车骨架说,“每年砸5%的营收搞研发,连手机用的超薄铝材都能造。”底气背后是水城经济开发区新增的3个省级研发平台,47个技改项目齐头并进,让煤电铝产业集群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猛增42.71%,增速在全市开发区稳坐“头把交椅”。

要让企业甩开膀子干,政府的“店小二”服务可少不了。在玉舍镇鲁能煤矿,“一矿一策”的服务专班驻扎现场,把复工到出煤的时间压进了当年;双元铝业二期项目从审批到投产仅用10个月,创下“水城速度”。

水城从上至下的“保姆式”服务覆盖全周期,哪个环节卡壳,哪个步骤梗阻,专班立马上门把脉问诊。“现在办事手机查进度。”刚办完手续的企业负责人李江说。借力东西部协作机制,“水城铝”直通粤港澳大湾区,“黔货出山”出新样。

工业发展的红利,最终要落到老百姓口袋里。在水城区鸡场镇,50岁的陈小国经过三个月培训,成了智能设备操作员,“现在不用下井,坐在控制室就能拿6000元工资。”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加工产业园里,周边乡镇的农民转型当技工,配套的包装厂、物流园让20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就连曾经的矿区荒山,现在也建起了光伏电站,煤矸石堆场变身“绿电银行”,每年给村集体带来丰富收入。

生态账本同样算得精细。化工园区门口挂着“生态准入负面清单”,85%的工业废料变废为宝,锰渣处理技术还拿了省级科技专项。站在复垦的矿山上,水城区相关负责人说:“既要黑色‘乌金’,更要绿色‘真金’。”这种“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让曾经“一煤独大”的水城走出了新路子。

去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跃升至171.5亿元,这块“压舱石”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井下机器人迭代升级,云端大数据深度赋能,传统“黑金”转型绿色“新材”,水城用实干践行“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要求,在“富矿精开”的征程中步伐愈发铿锵有力。

●农业提质效:振兴富民曲

农业,是水城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在水城区,一场以科技重塑生态的农业变革正悄然发生。面对嶙峋山石,水城区‌凭借科技创新之力‌,在岩石缝隙间开辟出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富民作物‌生长空间,年产值‌突破‌13亿元,书写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篇章。

米箩镇铜厂村,‌4月中旬‌,正值猕猴桃授粉的黄金时节。果农们听农技员张荣全‌教学‌:“授粉时,一定要将雄花花粉点缀在雌花柱头上,‌完成‌一次授粉,雌花花柱和柱头‌保持‌7日至10日,授粉最佳时间‌在雌花花开后5日内‌。”

这些听着新鲜的管护技术,让原先亩产不高的坡地翻了身。经过土壤改良、肥水调控等科技手段,这片土地现在每亩增产90%,好果子多了近12%。

“往年冰雹一来就心慌,现在有了这‘保护伞’,春管效率提升三成!”猕猴桃种植户范允培拍着新装的防雹网说,“今年注定也是一个丰收年!”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2024年水城区‌科学‌新(改)建高标准农田4.5万亩,‌实施生态‌提质增效猕猴桃3万亩、刺梨4.5万亩、茶叶0.8万亩‌精准培优‌。

如果说猕猴桃产业生动诠释了“向土地要效益”,那么刺梨产业则淋漓演绎着“向科技要价值”的鲜活故事。在20公里外的野钟乡刺梨产业基地,村民徐天勇正专注地为刺梨修枝施肥,春天的气息将转化为生产线上跃动的生机。

在这里,秋天采摘的刺梨鲜果,运往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后,经过超临界萃取等20道‌精密‌工序“变身”:果肉制成原浆进入北京等区域市场,果籽‌高效‌提取SOD酶加工成保健品,连果渣都转化为生物有机肥。

这种“吃干榨净”的模式,源于水城区“加工强链”的战略布局,把“酸涩”酿成“甜蜜”,打造“种、产、研、销”高效协同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刺梨产业种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助推刺梨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区刺梨种植面积达40.3万亩,覆盖农户3.7万户16.2万人,通过延伸产业链、强化企业合作、推进深加工产品研发,刺梨变成了“金果果”。

特色产业腾飞的背后,是水城区对农业规律的创新突破。在董地街道董地村,小型微耕机正实施马铃薯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过去陡坡地农机进不来,现用微耕机,坡度40度照样作业。”针对山地农业“无机可用”问题,水城区农机服务中心推广农机服务,既减轻农户负担,也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水城区现代农业的图景愈发清晰。育秧工厂,全自动播种线产出标准化秧苗;田间地头,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科技元素与传统农事的深度融合,正是水城区“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去年,水城播种粮食77.5万亩,储备粮油3.13万吨,粮食产量达16.86万吨,实现“山地不减粮”。

最让人称羡的,要数龙场乡“24小时蔬菜快车”。清晨采摘的小白菜,傍晚便装入冷链专车,次日清晨已端上粤港澳大湾区市民餐桌。“我们的蔬菜能快速抵达沿海,靠的是科技支撑。数字农业云平台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生长数据。”水城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主任杨恩兰介绍。

如今,行走在春天的水城乡村,现代农业的“七十二变”看得人眼花缭乱。这片曾被断言“不宜耕作”的土地上,现在靠着科技和产业两把刷子,在喀斯特石漠化地貌上走通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路子。用老百姓的话来说:“石头山变成花果山,酸刺梨酿出甜日子,科技种田有奔头,乡村振兴有盼头!”

●投资唱主角:增效协奏曲

投资,是水城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2024年,全区锚定目标精准发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创新招引62个亿元以上项目落地生根,89个省市重点工程高效投入74.57亿元真金白银,产业投资、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比分别达59.2%、57.6%、36.1%。

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水城在时代答卷上写下“硬核”答案的坚定决心,生动践行了全国两会关于“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的决策部署。

走进水城经济开发区的鑫泰源铝业生产车间,智能化机械臂精准抓取铝卷。这家半年前刚取得自主出口资质的企业,凭借过硬品质用“水城制造”敲开中东市场大门,为“水城铝”打开了市场新窗口。“从环评审批到出口退税,政府专班全程‘陪跑’,连国际物流渠道都帮忙对接。”鑫泰源铝业负责人感慨。

作为六盘水首家出口中东的铝材制造商,在政府专项债和工业基金撬动下,鑫泰源铝业二期项目仅用数月便完成15亿元投资,新增3条氧化铝生产线,带动1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筑起“铝土矿—氧化铝—铝型材”全产业链闭环。

在此带动下,水城外贸“三驾马车”创下六盘水市县域外贸增速新纪录。2024年,鑫泰源的铝材、初好的刺梨汁、智恒的鞋子三大拳头产品虽分属不同领域,却合力拉动县域进出口总额达1754.53万元,同比猛增422%。

要说最让人惊讶的,还得数文旅产业的逆袭。百车河景区通过项目升级,作为“热血沸腾之旅”板块,去年开展百车河灵蛇幻彩灯会、水城区特产展销、乡村趣味运动会等活动,现在成了年轻人扛着自拍杆抢着来的网红地界。

网络达人肖小美举着直播手机说:“家人们看夜景绝不绝!去年火把节三天来了五万多人,咱家高空跳伞视频在抖音刷爆了!”这些“现象级”IP带动全区10.01%的旅游收入增长,把景区变成了会吐钞票的“整钱机器”!

项目推进的“水城速度”背后有套硬核打法。今年,水城区创新构建的“1+2+8+N”体系,听着像密码,实则是项目落地的“加速器”。2000万元专项经费兜底,132个重大项目挂图作战,同步发力35个在建、40个拟建亿元级工业项目,全年工业项目入库目标锁定60个以上,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扩大民间投资三年行动”框架下,民间投资“一池春水”也被激活。政府建的“项目超市”里,20个优质民企项目明码标价等着对接。从事水城村画创作的杨明英,靠着文旅东风把绣品卖到了巴黎时装周。“现在方便得很,以前求着银行放贷,现在银行追着问需不需要资金。”她笑着展示手机里的到账短信。全年全区民间投资占比目标40%以上,政企联手闯市场的格局越走越稳。

效益导向让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双元铝业技改将电解铝与光伏结合,贵州初好荣获“绿色制造”国家级荣誉,就连三线老厂房变身工业遗址公园。分管招商的副区长算过账:“十年前政府得给补贴求着企业来,现在好项目得排队等入园指标。”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正是水城投资质变的生动注脚。

紧扣“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目标,水城区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新旧动能转换。随着新能源材料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基地等标杆项目落地,该区以“抓项目就是抓未来”的远见,构建起梯次接续、质效并举的产业生态,用“有效益的投资”书写转型升级的崭新篇章。

●城镇扩内需:焕新蝶变曲

城镇,是水城区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春寒料峭处,阿戛镇亮岩小学的教室里却暖意融融‌如春晖‌,新安装的空气能取暖设备让室温恒定在19摄氏度,孩子们‌琅琅‌清脆的读书声穿过温暖的教室,与20公里外双水城区第四小学的智慧课堂直播声‌同步‌交织在一起。

这温暖与智慧交融的场景,正是水城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2024年,这座重点帮扶县以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共享、发展要素互通为路径,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耦合,“康养水城”正迸发出更强发展活力。

去年,水城区拿出460多万元,全区7所高寒山区学校同步启动“暖冬工程”。坪寨乡的孩子们再不用边跺脚边写字,盐井小学的孟伽羽摸着恒温调控的暖气片说:“以前冻得字都歪歪扭扭,现在作业本上的字变漂亮多了。”

更暖人心的是教育均衡的“阳光工程”——在全省率先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把好老师“送”进花戛磋播小学等97个集团化办学点;水城职校与本地企业共建“智能采矿”等特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95%以上。水城职校毕业的勺米镇范家寨村村民王华现在成了矿上技术员,月薪6000多元,“收入稳定,比在浙江打工多挣1000元,照顾老人也能搭把手。”‌

此外,交通网络的“大手术”也在打通城乡“任督二脉”。纳晴高速正式通车后,猴场乡的猕猴桃清晨采摘分拣,中午就能新鲜地躺在四川成都超市货架上。猴场乡目前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20000亩左右,“今后,这里的猕猴桃到处都能销。”看准市场前景的猕猴桃种植户黄继永盘算着今年将扩大猕猴桃种植面积。

米箩镇的布依族绣娘们更会算账,蜡染制品搭上快递快车,通过“客货邮”物流中心,三天就能发到北上广深,去年光是电商订单就多了四成。这个智慧物流中心,每小时能分拣7000件包裹,上午送村民进城玩耍,下午捎回网购家电。

而在红桥东路的综合能源站,新能源重卡正在“换电加油站”快速补给,这些“绿巨人”满载煤炭驶向铁路货场,多式联运使物流成本下降18%,煤炭、茶叶、精品水果等资源,正转化为“培育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动能。

住房保障的“民生答卷”写得格外用心。半山花园小区里,去年搬进新房的李茹敏老人正在阳台浇花:“住了半辈子危房,没想到老了还能赶上电梯房,晚年生活幸福不得了!”去年,全区420套“保交房”如期交付,2458套危旧房改造。今年,“四房联动”机制将盘活存量房产,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水利工程的“毛细血管”也在悄悄改写乡村命运。梁家沟水库工程规模为Ⅴ等小(2)型水利工程,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向下游的玉舍镇兴隆村、前进村、新发村、青松村4个村15293人供水,解决水库下游494亩耕地用水。前进村的草莓种植户尹德发说:“以后用水更方便,草莓能提前一个星期上市。”

城乡融合的“化学反应”在野玉海景区格外活跃。野玉海城乡公交线路正式开通后,玉舍雪山雪场日均接待量突破万人次。山脚下的“候客·常和居”民宿老板马武德说:“去年我们改造新建上百套房间,客人上午滑雪、下午体验蜡染、晚上参与篝火晚会,返程时后备箱塞满土特产,全年营业额突破100万元。”

水城区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这里智慧城市的便利与乡村的宁静和谐共存,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支点。随着屏兴高速启动建设、乌蒙大道延伸到明硐湖畔,乡亲们算得清惠民账:392公里农村安防工程筑牢出行安全,安盘高速即将打开成渝经济圈的大门。通过修路架桥的“硬功夫”、优化服务的“软实力”、共享发展成果的“暖举措”,实实在在提升着百姓的生活质量。

●消费促升级:活力繁荣曲

消费,是水城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绿色萌芽”迈向“产业森林”的生态转型,“钢筋水泥”变身“诗意栖居”的地产升级,“政策输血”转向“生态造氧”的全域发展,消费市场“温度计”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去年同比增长5.7%,新能源车三年暴增187%。

两个数字的背后,正揭示着资源型城市破茧成蝶的发展密码。在水城金竹林比亚迪4S店,“元PLUS”和蔚来ET5成了年轻家庭的新宠。销售经理指着后方智能充电桩说:“现在每天能卖出8台新能源车,充电桩比加油站还忙。”

这种火热场景得益于全区充电网络全覆盖,“市场驱动+政策护航”的双轮模式,辖内的新能源车企更是把卖车、修车、充电做成“一条龙”服务。网约车司机陈东算账:“充满电跑400公里才花30块钱,比油车省三分之二。”

而在20公里外的陡箐镇,藏着个“超级充电宝”。大唐新能源有限公司陡箐200兆瓦/400兆瓦时储能电站里,9.9万个电芯“集体充电”,这个投资3.8亿元的大家伙,两小时能存下10万度电,够2万户家庭用一整天。“我们给电网配了个‘充电宝’,风光发电不稳定的问题迎刃而解。”负责人毕远会说。

在水城,消费升级的深层逻辑还在多个维度显现。2024年秋季房交会成交2.3亿元,火把季期间日均接待游客4.3万人次。这种“传统与现代共舞”的策略,一步步将消费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政府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1.53亿元,配套12项优惠政策,推动养老托育医药康养中心等15个项目加速落地。

在野玉海景区,旅游旺季的导游杨雪有多重任务:既要介绍景区的文化背景,还要讲述“水城三锅”以及水城村画的传承故事,推介景区内的文创产品。“这里的文创雪糕,天气最热时每天能卖出200支,都成景区打卡标配了。”杨雪的销售数据背后,是水城区多产业融合战略的成效。

今年,水城区将深入实施“四大行动”,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撬动旅游市场,将生态、文化、产业优势转化为流量密码,突出“夏避暑、冬滑雪”特色,让前来的游客既能触摸到北盘江大峡谷的粗犷岩壁,也能在玉舍滑雪场的雪道上划出优雅弧线;既能品尝到清晨采摘的“水城春”早茶,也能在火把节的篝火旁与彝族姑娘共舞,全年目标带动汽车消费1.2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0%。

街头巷尾的充电桩矩阵与深山的智慧大棚交相辉映,直播间秒空的农特产同储能电站跃动的数据相互印证,水城以消费升级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城市转型的“新天地”,不仅重构着城市经济版图,更更新着水城人的幸福坐标。

●文旅添活力:康养魅力曲

文旅,是水城区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在北盘江畔的天门村,鳞次栉比的木质吊脚楼错落点缀于青山绿水间,黛瓦飞檐与苍翠林海相映成趣。远处的云缠雾绕的群峰、虬枝盘曲的百年古树、层叠如画的梯田以及炊烟袅袅的民居,共同勾勒出一幅流动的山水田园诗画。

过去,因三面绝壁环抱、一面临江激流的险峻地势,长期困于交通闭塞之境。村民出行仍需背负竹篓翻越海拔千米的险峰,手脚并用地攀爬嵌于绝壁上的石阶,方能穿过云雾缭绕的峡谷“天门”——两扇巨大悬崖石壁形成的天然门户。

这个躲在北盘江大峡谷臂弯里的村落,至今保留着178栋木瓦老屋,翘角飞檐下挂着成串的红辣椒,屋檐滴落的雨水在青石板上敲出600年的回响。“去镇上赶集得爬‘天梯’,手脚并用翻过两道悬崖,背篓里装点山货换盐巴。”如今,这条曾经让村民犯愁的险峻山路,却成了户外爱好者追捧的“天门古道”。

“对民族特色村寨要加强系统性保护,深化文旅体融合,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遵循这一发展理念,水城区通过系统性修缮传统民居,让天门村焕发新生。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该村相继获评“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实现从封闭山村到文旅典范的蝶变。

近年来,水城区以山水为卷、文化为笔,在文旅融合道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篇章。跳通河漂流、奢渡河景区成为热门打卡地,海坪彝族火把季与北盘江高空跳伞碰撞出新火花。2024年,全区游客增长10.2%、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0.01%。

野玉海景区内的贵州省首家高山滑雪场——玉舍雪山滑雪场突破季节限制,依托专业雪道(含初级、中级、高级及旱滑道)吸引滑雪爱好者;夏季通过滑草乐园、星空露营基地、山地自行车赛道,以及新增丛林穿越等业态,配合帕斯谷休闲娱乐综合体,让“冷资源”与“热文化”碰撞出四季沸腾的“热效应”。

与水城西部的冰雪激情遥相呼应的,是东部乡村跃动的历史脉搏。在陡箐镇,水城村画这项扎根乡土的非遗技艺,在2024年完成华丽转身,举办“村画闹春”系列活动,参加日本等海外画展,用东方美学讲述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如今,水城完成“水城村画”作品及文创产品版权登记2076个、专利注册18个、商标注册20个,版权收入36.4万元,天门村通过“文化铸魂+”模式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印证了“保护传统村落就是守护发展根基”的深刻内涵。

智慧与诚意,是水城应对“流量大考”的双重保障。针对往年出现的服务短板,水城区在游客服务中心引入智能预约系统分流高峰客流;民宿集群推行“服务承诺制”,从床品清洁到特色餐饮制定标准化流程。今年,将借鉴“村超”出圈经验,按照“旅游+”模式,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山水之美。

文旅产业的勃兴,正在重塑水城的城乡肌理。在老鹰山街道中坡居委的小河矿区,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废弃的厂房变身展示馆;房地产企业与文旅部门联手推出的“避暑置业计划”,吸引“候鸟族”在此安家。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践,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超过12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7亿元。

站在2025年的门槛上回望,水城的转型故事远未落幕。这座曾因煤而兴的城市,紧踏绿色转型的坚定步伐,谱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今年,水城区将按照“深化文旅体融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要求,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绘就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手记

破立之间见初心

在水城,每一份规划蓝图的落地都紧扣民生脉搏,每一次改革突破都直指百姓所盼,领导干部的“破局之勇”与群众的“幸福笑容”共同构成了最生动的时代答卷。

全面加强产业攻坚、工业突围,既练好“稳中求进”的内功,又释放“以进促稳”的动能,更要守住“先立后破”的定力。通过千方百计稳增长、一心一意拼经济、自我革命抓落实,坚持以工业突破带动全域跨越,奋力让工业成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脊梁、最稳路径、最实根基。

水城之变,首在破除“唯GDP论”的思维枷锁。高耗能产业有序退出与清洁能源矩阵快速崛起并进,矿山修复的生态账单兑现和光伏板下的就业红利共生共长。决策者以刀刃向内的魄力打破传统增长逻辑,用系统思维重构发展生态。

实践证明,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产业更替,而是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深度交叠,让数字经济与传统技艺有机共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重构生产流程、以工匠精神活化非遗技艺,让发展的春风携着技术革新与人文温度,温暖千家万户。

这场变革更深层的突破,在于打破城乡要素流动的“玻璃门”。水城拒绝将乡村振兴等同“砸钱盖楼”,专注打造城乡价值的转化通道。数字技术穿透了农产品流通的堵点,文旅融合激活了乡土文化的基因,三产联动重构了资源定价的规则。城乡之间不再是帮扶与被帮扶的关系,而是升华为价值共创的共生体。

这些充满智慧的治理创新,关键在于始终将制度创新的标的对准民生痛点,把群众表情包当作政策调整的指南针,水城用实践丈量出发展的真谛——群众眉梢眼角的笑意,才是发展质量的标尺。

水城用“破”与“立”的辩证法证明:真改革不在震天响的口号里,而在百姓摸得着的获得感中;硬发展不光看经济的增速,更要看生态修复的绿色账本,看群众笑颜的舒展。这正是水城之变的核心启示:唯有以民心为最大政治、以民生为最终航向,方能在破立之间守住治理初心,在变革浪潮中校准发展航标。

李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相关文章

    “体育+生态” 2025密云马拉松将于5月25日开跑

    记者从2025密云马拉松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马拉松赛事将于5月25日在潮河两岸鸣枪开跑。密云马拉松是国内首个以生态为主题的马拉松赛事,赛事组织中“体育+生态”的创新理念得到了世界田联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截至目前,有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超4.5万名跑者报名,规模创历史新高。发布会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成立产业联盟联谊之家,政企同心谱写新篇章

    为进一步搭建政企交流平台,围绕科技创新、金融赋能、产销对接共商合作、共谋发展,助力企业做大做强、链群发展,4月26日上午,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召开产业联盟联谊之家成立大会。会上,济南市贸促会党组书记、会长齐怀栋,天桥区委书记孙战宇分别致辞,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薛寒冰擘画了园区发展蓝图,发出了

    六维并举赋动能 产城共舞跃新阶 | 贵州日报聚焦水城区推出连版报道

    四月的六盘水市水城区,风和日丽,繁花似锦。电商直播间烟火升腾,“水城三锅”裹着方言热浪出山;水城经开区熔炉吞吐,海外订单飞越山海;智能采掘设备深掘千米,发耳煤业锻造循环经济链条……这座从煤海深处涅槃,于凉都云端起舞的城市,正以“工业强基、农业提质、投资赋能、城镇焕新、消费升级、文旅铸魂”为笔,饱蘸高

    镜头锁定林间精灵 数据织就生态密网|贵州麻阳河上演“数字+青春”生态守护实践课

    “快看!红外相机刚捕捉到黑叶猴家庭群活动画面!”4月23日清晨,在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控中心,4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紧盯大屏幕,随着镜头切换,猴群攀爬跳跃、母猴怀抱幼崽的珍贵画面一一呈现。当日,一场以“数字赋能生态保护,团青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世界地球日自然教育活动在此火热开展,青年力量与

    德州工行普惠贷款突破70亿元 以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

    大众网记者 张振楠 通讯员 宋开峰 德州报道2025年以来,工行德州分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任务,压实责任担当,以实干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3月末,该行普惠贷款余额突破70亿元大关,较年初新增近12亿元,余额、增量均居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