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3日新华社报道,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一个小众古墓专题博物馆,最近几年突然变成“爆款”。2024年参观人数攀升至205万,并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许多游客一下火车、飞机便拖着行李箱直奔而来。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但这种热度是不均衡的,一边是诸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知名场所一票难求,一边则是一些地方博物馆、专题馆门可罗雀。这些场馆之所以“冷”,有的是因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有的是因为主题内容相对专业、小众,有的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游客体验度欠佳。
短短几年,洛阳古墓博物馆从一个冷门博物馆变身打卡地标,成功密码值得探寻。利用自身优势、盘活独特资源、创新表达方式,是其焕发新生的重要原因。
比如,通过文化表达与沉浸式体验的结合,让博物馆在年轻群体中备受青睐。其中,沉浸式游览项目“古墓探宝 妙游地宫”结合壁画复原、拓印临摹等体验,让观众以互动方式走进历史;实景剧本杀《古墓探秘》,通过小剧场演绎与演员互动,将历史故事鲜活呈现;“余韵朤朤——古墓乐舞复活记”音乐会,由真人复刻墓葬中的乐舞元素……
更好地满足公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要为冷门博物馆“升温”创造更多机会与条件。对此,要多一些求新求变的意识与探索,利用独特资源,挖掘并讲好自己的故事,打造独具辨识度的IP;提供增值服务、衍生产品,帮助观众了解更多知识,寓教于乐,进而凝聚新的吸引力并将其变现。此外,还需要摆脱“门票经济”依赖,提高专业化水平,用品质吸引客流,以热度流量获得收益增量。
冷门博物馆“逆袭”,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借鉴。这对有关地方文旅部门和场所而言十分重要。扬长避短,深挖文化资源,让那些处于聚光灯之外的冷门博物馆不再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让展陈文物都能“活”起来,是在“文博热”的当下,有关方面的共同使命。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