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于3月29日在成都闭幕,在这个被视为中国广电和网络视听行业风向标的盛会上,两大议题成为了2025年毫无争议的关注焦点与主旋律:
一是以AI和虚拟拍摄为代表的视听制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落地应用;
二是围绕“微短剧”这一迅速崛起的视听新形式,产业将如何发展,内容将如何进化,赛道将如何逐渐从边缘向体制的中心流动。

在网络视听大会上,“视频大厂”们展示了应用在最新作品上的与AI相结合的最新视听技术
微短剧的受众逐渐大众化、主流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论是身边的专家领导,还是老家的父母亲戚,都在手机上刷微短剧”
无论在崛起之初如何受到吐槽和争议,微短剧已经在市场的浪潮中成功“上桌吃饭”,成为了业界资深导演、主流网络平台、一线编剧和行业投资者的“必争之地”。
在他们围绕微短剧未来趋势与创新的讨论中,普通观众对于微短剧原有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和重构,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全新行业版图正在缓缓展开……
微剧之上的短剧,大咖“降维”后的舒适区
“我从2018年开始就开始琢磨怎么拍短剧”,拥有《铁梨花》《勇敢的心》《唐朝诡事录》等多部“热播长剧”代表作的著名导演、编剧郭靖宇在大会“精品微短剧创作论坛”上表达了自己未来将团队重心放在短剧领域的决心和信心:“除了和腾讯合作的《狮城山海》、与爱奇艺合作的《烟雨神游》两个短剧大项目,《唐朝诡事录》和《灵魂摆渡》的短剧版也将在今年和观众见面。”

郭靖宇导演(资料图)
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微短剧”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定义的标准只是“比原本45分钟一集的正统剧集短”,而行业内则是将其更加明确地细分为“微剧”与“短剧”两个门类:
一般来说,微剧的长度在十几秒到几分钟一集,最长不会超过10分钟,在极短的时间内让观众看到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注重极致的快节奏、反转和爽感。
而短剧则是长度在10-15分钟左右,可以用横屏的传统方式展现,相对于微剧有更完整的故事逻辑、人物关系和价值观表达。
“比微剧长,比长剧短,对于传统的剧情制作公司来说可能比较友好”,论坛主持人,著名影评人李星文这样总结短剧的特点。
显然,短剧为从传统剧集领域转型的“大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舒适的缓冲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作优势的同时,适应剧集的节奏。毕竟我们熟悉的卫视时代的热播电视剧,如果以中间插播的广告作为分界,恰好是前后15分钟的长度。
“我永远舍不得把核心的那句往死里怼人的台词在第一个镜头就拿出来”郭靖宇说。
李星文用八个字总结了郭靖宇导演过往所有取得成功的传奇剧的核心思想:“忠孝节义,传宗接代”——虽然对于部分收视群体来说,这样的剧情总是颇具争议,但配合上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一直是面向大众的收视密码。进入短剧时代,是否要把这些套上短剧的外壳再来一遍呢?

郭靖宇高分长剧代表作《铁梨花》剧照
“只要是好故事,从创作、制片和拍摄的角度,对于传统创作者来说区别不大”郭靖宇坦言:“但身为传统创作者,我绝不敢说自己能降维打击短剧剧本。”
“我每天要学习1个小时的短剧。《唐朝诡事录》的短剧剧本我重写了三遍,因为如果不做出改变,到15分钟第一集结束,主角团还没有组建,这是必须要改变的。”
短剧精品化,“不要再踩长剧时代的坑”
正因为短剧精炼但能承载一定内容和逻辑的特性,使得“精品化”在市场打开之后成为了大势所趋。短剧的“精品化”首先体现在题材上,各种高品质题材涌入短剧赛道,使得“低配”早已成为了短剧的过去式。
在3月28日下午举行的网络视听大会“视听创作匠心与创新论坛”上,总台央视频原创打造的革命题材微短剧《延乔兄弟》启动仪式同步举行,这部短剧中的青年毛泽东将由著名演员侯京健饰演,编剧则是《觉醒年代》的编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

央视出品的微短剧《延乔兄弟》举行启动仪式
“主旋律短剧”是否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尚有待观察,但央视“国家队”的入局和以“爱优腾”为代表的大平台的战略倾斜则是一个短剧赛道大换血的信号。爱奇艺喜剧中心总经理李莉介绍了自己所在的平台未来会专注的赛道:“我们首先自然会把重点放在擅长的刑侦悬疑赛道,题材的叠加是趋势,比如古装悬疑(《唐朝诡事录》)、民国悬疑(《朱雀堂》)、悬疑爱情等。在都市题材方面会更关注女性成长类题材。”
短剧的精品化也让业界对于短剧在艺术上能够达到的“上限”充满了期待。郭靖宇表示:“我希望全行业最好的艺术家能尽快参与到短剧的工作中,短剧和长剧是彼此不排斥的”
“我觉得短剧应该有机会上央视、得‘五个一工程’奖,得金鸡奖!短剧现在急需要出一个经典作品,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实现他们的文化事业梦想。”
在郭靖宇的心中,短剧是一个非常适合讲长故事的体裁,而且越长越好:“我们这些影视人要拿出为千年后的观众讲故事的决心,要拿出给全世界或者全人类讲故事的决心去对待这件事。”他认为短剧的属性非常适合按季开发IP,用很长的时间跨度讲一个很长的故事,“陪伴观众成长”。

郭靖宇这两年打造了更加面向年轻观众的IP“唐朝诡事录”系列,即将推出短剧版
同时,他也认为短剧这一新形式的崛起有利于行业的洗牌和更新:“把创作的权利拿回真的懂这个行业的人的手里。”
“希望平台带头,给收入更多的想象力、让优质的资本看得上这个行业,同时不要让这个产业也变成看演员脸的产业。”
为情绪买单还是为故事充会员,付费模式背后的逻辑变化
用李星文的话来说,如果15分钟体量的短剧仍然留给传统创作者一定的空间的话,那么3~5分钟甚至几十秒一集的“微剧”要做到传统影视优秀标准的“三精”——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就难上加难了。
微剧快速占领市场本身,就有着竖屏时代走向极致的“速通”风格——“我们已经被短视频平台养成了利用碎片化时间观影的习惯。”爱奇艺微剧业务总经理孙晨阳这样形容微剧能够做到的极致:“微剧切割了所有的碎片化时间。但是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产品的功能可以切微剧的碎片化时间”。换言之,微剧已经在竞争激烈的竖屏赛道做到了“最碎”。
活跃在微剧一线的编剧酱油这样形容微剧的“魔力”:“微剧很快。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有大量的信息填充到了你的脑子里,让你没有时间去思考人物、故事,你得到的更多是一种感觉,就是爽感。”而这种爽又是私密性的,“睡觉前看一看,不用担心别人的眼光”孙晨阳补充道。

但是,用粗糙剧情套路堆砌廉价爽感的微剧时代也已经要结束了,微剧进入了2.0时代。首先是大平台入局后,面对竞争,微剧的制作周期和成本在不断追加。孙晨阳表示,以前一部微剧的成本大约是15万-20万,最多40万,而现在从布景、灯光、摄像、导演、到后期都要走精品化路线,拍摄周期也从原来的最短7天延长到了一个月。
更重要的是付费形式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内容的迭代:“最开始的微剧播放形式都是单点付费,这种模式下生产的都是强情绪化的内容,需要的是观众看个五集、十集,情绪上头后下单购买后面的内容。而现在转变为免费模式和会员观看模式后,就不需要你在前几期的内容的有效性上追求极致,这就给了整个剧集更多的结构布置和内容张力。”

“免费微短剧”的普及促使了微短剧制作理念的进化和迭代
酱油认为,微剧的精品化并不是看制作,也不是看演员,看的是他的题材和类型,是故事。
“2022年最早一批微剧崛起的时候,市面上的题材主要都是战神、赘婿。后面随着女频的出现,又批量生产了甜宠剧,‘霸道总裁爱上我’”
“现在大家已经不再盲目去做一个网文时代的内容了——比如说最早的时候那种无脑的‘我被欺负了,换了一个身份回来打脸’这样,观众在进步,他们现在对剧情有更多更丰富的情感需求——男女之间的情感话题,父母之间的情感话题,比方说《家里家外》讲的是一个时代背景里一个小家庭发生的故事。”

微短剧《家里家外》剧照
IP依旧是平台法宝,谁来决定观众看什么?
从“精品微短剧创作论坛”上各方代表的发言不难看出,导演和编剧方更注重创作的精品化和独立性,而平台和制作方则是更加倚重数据和IP的力量。
“短剧的同质化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爱奇艺戏剧中心总经理李莉坦言:“去年全网上线的短剧接近400部。其实整个题材就这么多,怎么找到自己擅长的点,是平台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
“除了打磨好剧本,在降低风险方面我们还是要坚持做IP系列化。”

在被誉为“开年第一会”的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上,易凯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冉在他的主题演讲中犀利地指出:“我不认为短剧代表剧集产业的未来,但部分短剧一旦做出续季大IP——它们就可以加入到代表行业未来的阵营中来。”
IP的核心在于抗风险,尤其是可获得的成熟IP改编正在成为热门。例如与会的欢乐时光影业就批量引进了一批老港片IP,并计划将这些经过市场检验、有群众基础的IP“微短剧化”。

周星驰主演香港喜剧名作《食神》(左),周星驰电影金牌配角李力持导演监制的微短剧《厨神》(右)
欢乐时光影业剧集工作室总经理姚梦西表示,对于老港片IP的改编并非翻拍,而是着重于衍生创作:“简单来说就是老瓶装新酒,最后的成品可能是经典港片的前传、番外或是支线小人物的故事,我们可能也会做一些互动引流,让他们直接成为一个游戏里的NPC等等。”
在姚梦西看来,观众看什么很大程度取决于创作者投喂什么。而目前微短剧同质化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创作者们在做项目的时候,因为担心题材独特,同类题材没有过“爆款”,很怕项目会赔钱。为了抵御风险,宁愿用市场检验过的类似剧本,简单换一个人设,换一对男女主角再演一遍。

从主流平台的上榜微短剧海报上看,“同质化”和“流水线”依然是海量微短剧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IP并非微短剧的万能灵药,在微短剧精品化的路上,成功永远会留给有准备、有魄力、有实力和尊重观众的平台与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