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
原标题:以工匠精神练“绝活”
2018年,我初次涉足钳工领域。第一次实践,师父让我将铁块锉成规定形状。手握锉刀,我不知如何下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只在铁块上留下不均匀的痕迹。但我没有放弃,下班后独自留在工段苦练。在一次次的锉削、锯削、钻孔中,我的双手起了水泡,磨出了老茧。为了成为一名优秀钳工,我忍痛坚持。
我的吃苦钻研精神得到了师父充分肯定。借此机会,我拜大国工匠方文墨为师,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钳工技能,并逐渐得到了他的认可。方文墨师父悉心指导,我的技能水平突飞猛进,并逐渐练就了自己的“绝活儿”。其中一项技能被形象地称为“水中生‘莲’”。这是一种手工切削加工极薄金属片的技术,使密度远大于水的金属片像莲花一样漂浮在水面上。每一次锉削、切割,都必须精确到毫厘之间,才能使金属片达到几乎不可能的轻盈状态,这充分考验着钳工的精细操作能力,挑战人的耐心。
技术创新,是效率提升、企业发展的不竭动能。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始终思考如何让工作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好。工作中,我对照产品和图纸思考琢磨,寻找突破,以技术攻关提升操作技能;闲暇时,我研读专业书籍,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面临科研与生产高度交叉的紧迫任务,我带领班组人员攻关,不断研究新型零件加工方法。我与工艺、检验人员合作,创新思路,应用数控钻床制作夹具,使加工效率提高了10余倍,节省拼装费用10余万元,又好又快地完成了交付。
作为一名班组长,又是一名党员,我必须敢担当、有作为。在重点任务中,我与班组员工分工合作,有人加工零件,有人装配,有人调试。过程中遇到零件尺寸不符、装配精度不够等问题,我们齐心协力探讨解决方案并实施,每天加班至深夜,累了就睡在办公室。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任务,保障了后续交付。
2022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这不仅是对“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们的鼓舞,也是对所有航空青年的巨大激励。我深受鼓舞,更坚定了继续在钳工岗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决心。经过努力,我在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钳工赛项中夺得了金奖。
我将时刻践行发扬工匠精神,力争在小小的五尺钳工案台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建设航空强国的火热实践中持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马凤喜,作者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45厂钳工,人民日报记者杨昊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