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女儿周末睡到10点是浪费时间?杭州妈妈一个做法引发闺蜜“围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0:25:00    

(资料图)

“都初二了还睡到早上十点?!”杭州妈妈林琦最近被闺蜜团“围攻”,只因为她允许女儿周末睡到自然醒。

这场关于“初中生周末该不该睡到自然醒”的争论正在家长群火热上演。

支持“睡眠自由”的家长认为,孩子平时已经够累,周末补觉才能满血复活。而另一边,坚持“作息规律”的父母则坚信,早起是自律的基石,黄金的晨读时间绝不能浪费。

“睡眠充足,才能高效学习。” “规律作息,才是真正自律。” 周末赖床VS铁打作息?哪种方式更好?

为娃操碎心的老父亲老母亲,很想要一个“睡眠战争”的标准答案。你更支持哪一种?

“睡饱了,学习效率翻倍!”

妈妈让初二女儿周末自然醒

“女儿周末睡到9点、10点,自然醒挺好的!怎么了?”林琦在妈妈群里甩出这句话时,马上引来了一通“围攻”。

林琦的女儿小涵今年初二,平时6:30起床,晚上写完作业,到10点半左右才睡觉,到周末才终于能“补觉”。周末两天,小涵通常睡到9点多,有时甚至10点才醒,但醒来后神清气爽,作业效率比较高。

“她睡饱了,整个人的状态非常好,眼睛亮亮的,心情也好了。周末嘛,总要有点和平时不一样的松弛感。我发现睡好吃好早饭后,她的脑子特别清楚,数学题做得飞快,正确率也高。作文思路清晰不少,原来一篇作文经常要磨蹭两三个小时,现在三四十分钟写完一篇。”林琦说。

然而,她的几个“鸡娃”闺蜜却不买账。

“你这是在害她!”一位闺蜜直言,“早上7点到9点是学习的‘黄金时间’,大脑最清醒。背单词、刷题效率最高。你让她睡着,这不是浪费吗?”

“现在中考竞争这么激烈,你家娃都初二了。别人孩子6点起来晨读,你们睡到日上三竿!”另一位闺蜜有点“恨铁不成钢”,“这么一算,一天的学习时间起码少了2个小时,周末两天就是4个小时。现在不抓紧,以后后悔都来不及!”

林琦被说得心里发毛。上个周六,她忐忑了半天,试着7点半叫醒小涵。结果女儿一上午都昏昏沉沉,一会说“晕碳水”了,一会说“脑子短路”。小涵快一个小时才做了三页英语练习,还错误百出。中午,小涵可怜巴巴嘟囔:“老妈,我眼睛很酸,很困,中午想睡会儿。”

看到女儿的状态,林妈妈彻底放弃了“早起计划”,决定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小涵周末睡到自然醒后,可以高效完成作业,下午还能和爸爸一起去打一个多小时羽毛球。“女儿自己也说,睡够了,写作业不用‘硬撑’,比昏昏沉沉‘磨洋工’强多了。”

不过,林琦也坦言,这种“自然醒”模式可能并不适合所有孩子,“有些孩子睡太久反而头晕,但我家女儿确实需要‘充电’彻底,睡饱了,放松了,状态才好。”

规律作息,才是真自律

初一男孩有一份“铁打”作息表

和林琦不同,徐凡对儿子的作息管理堪称“军事化”,哪怕寒暑假,每天最晚7点半也必须起床。

徐凡的儿子小宇今年读初一,从小学起,小宇就严格执行“家庭作息表”。

工作日期间,6:30起床,晚上10点前睡觉。周末或者假期,7点前起床,最晚不超过7点半,晨读英语、语文或者社会。晚上10:30前,徐凡要求儿子必须关灯,哪怕再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也要首先保证睡眠。

“一开始他也抱怨,为啥他过得那么苦哈哈,有些同学周末或者寒暑假就可以随意作息。但习惯后,他的生物钟特别准,到点就醒,周末也不赖床。”徐凡说。

她表示,小宇的作息规律也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好处。一是身体好,很少感冒,属于班里“请假最少的孩子”,长跑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二是学习比较高效,利用晨读时间,古诗、文言文、英语单词、课文都很流利,进入初中后也读背社会科目的内容。

另外,小宇的时间管理能力比较强,因为作息固定,他能比较清晰安排作业、运动和兴趣班,几乎从不手忙脚乱。

“我跟朋友们说,儿子每天能做好多事情。朋友们都觉得他像‘时间管理大师’,周末早上写作业,下午可以和小伙伴打球,傍晚再做点自主作业,周六晚上还可以看个电影。同学妈妈还说,自家孩子感觉做学校作业都捉襟见肘,怎么感觉我家孩子有48小时。其实就是从小有了比较好的作息习惯。”

但她也承认,这种模式需要全家“陪跑”。夫妻俩周末从不睡懒觉,7点前永远做好早餐。

“我和他爸爸也早起,家里没有‘睡懒觉’的氛围,不然孩子会觉得不公平。”

初中生睡眠问题

情绪调节是关键

在学业和升学压力的双重影响下,不少初中生正面临睡眠困扰。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廖峥娈在门诊中发现,许多孩子的睡眠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

廖峥娈表示,初中生周中学习任务繁重,周末适当放松和休息至关重要。周末放松不是放纵,而是必要的调节。

“家长要学会‘松绑’,避免过度紧张的家庭氛围。”她解释,如果父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家长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的焦虑又反过来加重父母的担忧。

尽管周末适当补觉有助于放松身心和恢复精力,但廖主任强调,睡眠不能靠“补”,欠的“睡眠债”,并不能靠一两天补回来。对初高中生而言,每天6-8小时是睡眠底线,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体力、脑力的恢复,会对注意力、记忆力、情绪等产生影响。

她建议,家长在给予孩子周末“睡眠自由”的同时,更应关注日常作息规律,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保证睡眠时间,缓解疲劳、提升学习状态。

潮新闻记者 金丹丹

(来源: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文章

    11颗磁力珠险要4岁娃的命

    来源:【大河健康报】“孩子静悄悄,一定在作妖。”家长朋友一定要警惕孩子身边的小物件。4岁的小北(化名)吃过午餐后在客厅玩耍,竟把一串磁力珠吞进肚子。奶奶见小北能吃能玩,就等着小北把磁力珠排出来。可第二天,磁力珠压根没排出来,一家人心急如焚。直至第三天上午,小北一家才抵达河南省儿童医院郑东院区消化内科

    头皮撕裂,左耳咬掉!7岁男孩上学途中遭三只恶犬撕咬,仅收到5万赔偿……

    4月13日,据媒体报道,贵州毕节赫章县一男孩在24年3月份放学途中被三条大型犬咬重伤。头皮撕裂,左耳被撕咬下来,手和脚腋窝也被咬伤,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据家长描述,孩子在放学回家途中,被村里3条大型犬咬成重伤,被送进ICU,抢救了差不多一个礼拜。目前,家长准备带孩子修复耳朵,事发之后,孩子已经休学一年

    清晰的角色认知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主动性 为新时代家长教育者角色赋能

    来源:【中国教育报】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无疑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者角色,他们的教育理念、心理状况等对家庭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家长对这一角色的心理认知与实践现状是怎样的?如何唤醒家长的教育者意识?如何有效缓解他们的教育焦虑?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校家社协同心育团队以“家长教育者角色的心理探索”为题开展

    知名主持人,自曝曾患精神疾病

    4月12日,主持人齐思钧在直播中首次公开自己在2022年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经历,引发热议。齐思钧称自己服用了一年的双相情感障碍药物,同时进行了为期大概两年半的心理咨询。他表示:“一切都过去了,我经历过来了,一切都在向好。现在是以一种非常轻松的态度讲述这件事。”齐思钧称希望大家不要过于紧张,一起正确看

    社区开设智慧父母研修班 助力家长育儿升级

    【来源:西安新闻网】4月13日上午,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万象春天社区活动室变身育儿知识“充电站”,一群满怀热忱与期待的家长来到这里,学做智慧父母,探索科学育儿。“孩子写作业拖拉,一批评就哭闹,该怎么引导?”“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机,拒绝和我们沟通,咋办?”……课堂上,家长们分享了一些自己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