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学良和乡亲们一起,在公平湖畔的山里采摘野生茶。
本报讯(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黄勇丹 刘迪 阳柠亦 文/摄)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采茶的好时节。连日来,在灵川县公平乡公平湖畔,不少村民抢抓时节赶采野生茶青,并炒茶制茶。该乡众多村庄的农家,飘散着野茶的醇香。
谷雨前后,天气晴好。灵川县公平乡公平村下白田村蓝莲岛的居民韦学良背上背篓,和同村的乡亲们一起,准备进山采摘野生茶。
公平乡位于灵川县西北部,境内山高林密、气候温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着丰富的野生茶资源。
清晨的薄雾散去,公平湖公平村下白田村段碧波荡漾,一群白鹭在湖上展翅飞翔。一叶小舟载着韦学良和乡亲们去往湖对岸的青山。那里,是他们持续多年采摘野生茶的好去处。
钻入山间的小路,韦学良和乡亲们各自散开,寻找野生茶树。约莫1个小时,细嫩的野生茶便填满了原本空空的背篓。
返回家中,韦学良利索地倒出新摘的茶青,细心地挑选出其中的一些杂物,然后开始萎凋的过程。韦学良说,所谓萎凋,就是把新采摘的茶青放在通风阴凉处,一方面吹干茶青中的水汽,一方面让其枝叶变软。当茶青能360度折弯而不断,就意味着萎凋的过程顺利完成。
“公平湖畔的生态环境特别好,周边山里生长的野生茶不仅细嫩,而且含有一股特有的清香。”韦学良说,为了不辜负这样好的野生茶,他坚持采用传统铁锅炒制的方式炒青。
一口厚厚的铁锅架在火塘上,几筐萎凋完成的野生茶青放置一旁。当铁锅的温度上升至260摄氏度左右,韦学良便把茶青倒入锅中,接着双手不断翻转茶青,让它们均匀受热。“炒青时,不仅要注意火候,还得双手麻利,更要讲究技巧。”韦学良说。翻转茶青时要朝一个固定的方向,这样容易给茶青定形且不易碎。同时,翻转的过程要用巧劲,不然很容易出现“人累了,炒青还未完成”的情况。
炒青的过程中,缕缕茶香飘出,让闻者顿感心旷神怡。接着,韦学良又进行了揉捻茶青、晒青等过程。待所有工序完成,已是夜幕时分。泡一壶前几日刚制好的野生茶叶,和乡亲们喝上几口,韦学良觉得忙碌一天的疲惫顿时消除。
其实,韦学良并非土生土长的公平乡人。作为浙江人,多年来他一直在北京工作。2019年,因机缘巧合,他来到公平乡,被这里优质的生态环境吸引,更被当地优质的野生茶吸引,于是选择在该乡的下白田村蓝莲岛定居。这些年,原本不懂制茶工艺的他,开始向乡亲们学习制茶技艺,并向台湾、福建等地的大师请教。
“制好茶,得有好手艺。”韦学良说,过去5年多来,他每年不仅自己采摘野生茶青,还会向乡亲们收购茶青数千斤,再用自己融会贯通所得的一套方式制茶,为的还是那句话——不能辜负公平湖畔的优质野生茶。2022年,韦学良打造了灵川县蓝莲岛野生茶叶种植场,帮乡亲们收购茶青,请乡亲们帮忙制茶,并积极拓展茶叶销路。他说,正是公平湖畔的野生茶,让他和这方陌生的乡土融为一体,与热情的乡亲们生出浓厚的情谊。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反哺这一方热情的土地,帮助乡亲们打造属于自己的野生茶品牌,并以此拓展乡亲们的增收路径。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好茶,一片茶叶富裕一方百姓。公平乡党委书记尹军介绍,目前,该乡已被知晓的野生茶树规模达2万余亩,主要分布在该乡和平、公平、四合、山上等村委。得益于良好的地理气候条件,当地产出的茶叶茶香馥郁、茶味醇正,深受广大茶友喜爱。这两年,当地生产的野生茶叶售价在300元至600元/斤,让不少当地农户真正享受到了青山绿水释放的“生态红利”。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