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垃圾分类新时尚在上海蔚然成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7:33:00    

不久前,位于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虹新城铭庭的智能垃圾厢房焕新亮相。金属质感的外观独特的弧形设计搭配时尚遮雨棚,与小区的整体格调完美融合,成为一道别具一格的亮丽风景线。

“新垃圾厢房很漂亮也很实用。”居民葛先生说,对于他这样忙碌的上班族来说,智能垃圾厢房无疑是一大福音,“随时可以来投递垃圾,方便极了。”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9年实施前后,大多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都经历过一轮改造,以适应垃圾分类新的要求。从2023年开始,很多投放点、垃圾房再度升级,不仅装了洗手池、自动除臭机、感应门,还铺设了立体绿化或太阳能光伏板等,使扔垃圾的过程更“时尚”。

2024年,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总体保持良好态势,小区(村)、单位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3%。据市绿化市容局透露,上海将继续加大分类投放点改造,累计建成1100个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小区(村)。

上海还推出了全国首部无废城市建设地方立法,“无废城市”正成为美丽上海的新名片。其中,医疗废物、城镇污水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95%以上,回收利用率达到43%。

如今的上海,垃圾分类、绿色低碳理念已经深入每个市民的心中,并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

瑞虹新城铭庭的智能垃圾厢房焕新亮相。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记者在瑞虹新城铭庭看到,这个全新的智能垃圾厢房在普通四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将可回收垃圾分为废玻璃、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张、废织物5类投放,有害垃圾分为废灯泡、废电池、废药品、含汞废弃物、有机溶剂类包装物5类投放。废灯泡投放口吸收了居民的创意,别出心裁地采用了灯泡造型,颇具趣味性。

其中的科技感更是满满:不仅有投递口感应开门、垃圾满桶识别和预警、垃圾桶内投递记录和实时拍照、环境温湿度检测、小包落地识别检测、垃圾混投识别检测,垃圾厢房还安装了4个AI监控摄像头,确保能够完整覆盖弧形厢房内外的投放情况,可自动发现问题并生成任务工单,通知相关人员处理,形成管理闭环。

瑞虹新城铭庭建于2012年,共有居民636户。这些居民普遍学历高、收入高,且外国人、年轻人和小朋友众多,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高。居民王老伯告诉记者:“垃圾厢房所在地原是一处弧形的景观墙,放置了4个开放式垃圾桶。天气热的时候味道很大,有些人就把垃圾丢在桶外,不卫生也不安全。”

为解决这一问题,安丘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居委、物业、业委会“三驾马车”,就垃圾厢房的智能化升级广泛征询居民意见,得到了居民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业委会主任常琦是一名资深设计师,他主动请缨,带领工作团队承担设计任务,并与居民密切沟通,不断优化设计方案。

“设计稿前后更改了不下7次,效果演示图做了3次。”常琦告诉记者,“新的垃圾厢房不但要提升垃圾分类投放体验,还要与小区的优美环境相融合。”

根据居民设想,常琦团队充分利用现有的弧形墙,倚墙而建,并为垃圾厢房量身打造了弧形顶盖。“这个顶盖造型采用出檐设计,不仅在造型和色调上与旁边的建筑相得益彰,同时具备外侧排水、内侧挡雨的双重功能,既美观又实用。”常琦说。

除了居民区垃圾厢房的升级,近年来,上海推进垃圾分类科普馆、主题公园及“沪尚回收”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也是相同目的,让居民在“家门口”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垃圾分类带来改变的载体,形成“认同闭环”,这也是上海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激励大家持之以恒。

截至4月24日,“爱回收·爱分类”在上海共铺设可回收物智能回收机4600余台,覆盖全市近2000个小区,用户数达到185万。单台智能回收机日均回收量可达100千克,全市日均回收量约466吨。

居民早已习惯了垃圾分类。

人人参与社区治理

2023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

写信人之一、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告诉记者:“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全体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倍感温暖、深受鼓舞,也鞭策我们不断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不久前,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嘉兴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屋顶换上新“装”,名为《绿色低碳“点亮”生活》的大型屋顶彩绘亮相。画面中,女士骑着自行车绿色出行,燕子衔来树枝和花朵,配合远处的嘉兴路街道剪影,宛如一曲悠扬的绿色交响乐。

据了解,嘉兴路街道利用200多平方米的屋顶,组织社区学生与志愿者共同参与创作,已连续两年以低碳文明为主题完成彩绘作品。

从今年起,上海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大篷车也在全市流动,每周选择一个社区、学校、园区或公共场所,把垃圾分类的欢乐送到人们的身边。

在闵行古美公园,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大篷车就停在广场上,车左侧升起的电子屏幕前,搭起垃圾分类“嘉年华”:老人饶有兴致地拿起写有垃圾名称的玩具箭,射向写有四种分类的标靶;孩子在一旁与智能分类机器人互动,扔对垃圾得到表扬后,喜滋滋。

眼下,上海在册垃圾分类志愿者已超77万人。一批有生力量已经通过身边的“大篷车”加入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团队。古美路街道美乐汇街区的饿了么站点负责人告诉记者:“已经有100多位骑手通过活动了解到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并主动报名加入。我们有一大优势,可以在送外卖时附上一份垃圾分类传单、一句垃圾分类提醒。”

在朱家角古镇,人们时常注意到由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段组成的朱家角镇“文明劝导随手捡”志愿服务队。队伍成立于2016年11月,每天有一支8人小分队在古镇志愿服务,每月组织一场15至20个家庭参加的特色随手捡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宣传垃圾分类理念,也有效美化了古镇环境。

嘉兴路街道居民打卡“低碳第一课”。

绿色低碳就在身边

骑着自行车就可以研磨咖啡豆、做着游戏就可以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去年底,上海首家低碳生活新时尚体验中心——“上海碳秘馆”在和平公园开馆,如今已成为市民群众低碳时尚打卡新地标。

上海碳秘馆安装的屋顶光伏工程,预计每年可节约电费10万余元,成为低碳技术应用的生动展示。在上海碳秘馆之外,和平公园围绕虫、鸟、生态三大主题,形成了馆内外联动的参观路线,并确定了9个生态观测点位,凸显生态底色。

而上海碳秘馆里展示的“无废城市”“碳普惠”等理念,其实已经悄悄走进每一位上海市民身边。

无废对于城市来说,是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无废城市细胞,正是一个个社区、工厂、商场、旅馆、饭店、校园、医院、菜场等,通过资源节约利用、废物源头减量,形成一个个“无废小循环”,进而推动成为“无废上海”。

2024年,上海“无废指数”85.73,比2023年的85.21又有所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已成功打造371个“无废城市细胞”,预计到今年上半年,还将新增至少200个此类细胞。

碳普惠,则是针对上海单位或个人的减碳行为,基于公布的碳普惠方法学进行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运用商业激励、政策支持、市场交易等方式,推动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正向激励机制。

4月21日,公开测试了半年的上海碳普惠平台已积累了近10万名用户的试用经验,最快将在今年正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

目前平台上有4种场景可获得碳减排量:地面公交、轨道交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纯电动乘用车。比如,参考碳市场行情,上海市民每坐15公里至16公里的地铁,能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产生0.1元左右的价值。攒到一定额度后,可以兑换公交地铁券,以后乘公交地铁时抵用。

据透露,上海碳普惠平台未来还会拓展更多新的应用场景,覆盖衣食住行用等多个领域,持续增加吸引力。

眼下在北外滩,超低能耗和近零排放成为全域推广的“金标准”,“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加速推进。预计到2027年,北外滩核心区碳减排率将达到25%以上,有望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示范标杆。

在各方努力下,满眼清新的绿地公园、赏心悦目的碧水蓝天,已成为上海的日常。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8.5%,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地表水273个考核断面优良比例99.3%,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为历年最优。全市新增公园141座、绿道230公里,新增森林3.1万亩。今年,上海还将新增20座24小时城市公园,并在25座公园增设儿童友好活动设施。

上海,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机勃勃,清新美好。

位于普陀区桃浦镇的TOP中央公园举行“春之交响”草地音乐会。

原标题:《垃圾分类新时尚在上海蔚然成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周楠 吴越

相关文章

    垃圾分类新时尚在上海蔚然成风

    不久前,位于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虹新城铭庭的智能垃圾厢房焕新亮相。金属质感的外观独特的弧形设计搭配时尚遮雨棚,与小区的整体格调完美融合,成为一道别具一格的亮丽风景线。“新垃圾厢房很漂亮也很实用。”居民葛先生说,对于他这样忙碌的上班族来说,智能垃圾厢房无疑是一大福音,“随时可以来投递垃圾,方便极了。”2

    广州荔湾逢源街道打造全市首个玉器珠宝行业专业调解平台

    4月28日,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道党工委在华林国际C馆七楼举办“玉和堂”行业纠纷联调工作站揭牌仪式,标志着广州市首个聚焦玉器珠宝行业的专业化调解平台正式投入运营。位于荔湾区逢源街道的华林国际C馆作为广州体量最大、品种最全的珠宝玉器交易中心之一,有近千个商铺进驻,是逢源街道“美玉”产业发展的支柱力量。“

    新华全媒+|以法治之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写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审议之际

    新华社记者罗沙、高敬、魏弘毅2025年4月2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5编、118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这份承载着护航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历史使命的重要法典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法典长卷启,青山入画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

    吵得睡不好觉!小区紧邻京藏高速,噪声扰民怎么破?

    “早年间车少,没觉得有什么噪声,可现在与以往大不相同了,车流昼夜不息,实在太吵。”曾经不存在的问题,随着时代变化逐渐显现,海淀区清林苑小区的居民如今正面临这样的困扰。小区坐落在京藏高速旁,道路与住宅均已建成20多年,建设时符合相关规范,并未特意采取隔音措施。可随着城市发展,车流量不断增加,噪声越来越

    阿姨为猫让房,自己却租房住楼下?邻居苦透:太臭了!

    上海爱猫阿姨让房于猫邻居有苦难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近日,闵行区南方新村的居民投诉称,楼内一位爱猫的林阿姨,将自己的住房让给流浪猫居住,自己则在楼下租房生活。由于林阿姨拒绝让他人进门,屋内饲养的流浪猫数量难以确认,楼道里弥漫的浓重异味,严重影响了邻居们正常生活。居民朱女士告诉记者,楼道里不仅全是尿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