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吵得睡不好觉!小区紧邻京藏高速,噪声扰民怎么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1:55:00    

“早年间车少,没觉得有什么噪声,可现在与以往大不相同了,车流昼夜不息,实在太吵。”曾经不存在的问题,随着时代变化逐渐显现,海淀区清林苑小区的居民如今正面临这样的困扰。小区坐落在京藏高速旁,道路与住宅均已建成20多年,建设时符合相关规范,并未特意采取隔音措施。可随着城市发展,车流量不断增加,噪声越来越明显。老房老路出现新噪声扰民,该由谁来解决?

探访

高速路噪声24小时不停歇

4月21日,记者来到现场。清林苑小区西邻小月河,东侧不足100米即是京藏高速公路。小区内有5栋7层居民楼,住着400多户居民,每栋楼的东边户都正对着京藏高速,受噪声影响也最大。

晚上8点,记者刚进小区就听到噪声持续不断从高速公路传来。进入楼道,依然能听到来往车辆的声音。走进一户居民家,噪声仍旧十分明显。居民家主卧和次卧均正对着京藏高速,记者分别测试,开窗状态下,室内噪声约60分贝,关窗状态下,噪声约43分贝。

根据《建筑环境通用规范》,关闭门窗状态下卧室噪声限值为昼间40分贝、夜间30分贝。住宅位于2类、3类、4类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限值可放宽5分贝。

“这还不是噪声最明显的时候,等过了晚上12点,那叫一个吵。”居民王女士说,夜间主要是大货车通行,尤其在凌晨2点到4点,大车频繁经过,即便关紧门窗,还是会传来刺耳的噪声。“必须赶在大车经过之前睡着。一旦夜里醒了,就吵得再也睡不着了。”她无奈地说,为了减少噪声困扰,她专门定制了4层玻璃、两层夹胶的隔音窗。“夜里关窗尚且睡不好,更别提开窗了。”

居民林先生说:“不管白天晚上,不停地有车经过,根本静不下来。”他告诉记者,京藏高速主路6车道,辅路4车道,车流量24小时都不小。加之这一路段车速较快,因此经过时噪声十分明显。记者一连探访了多位东边户居民家,噪声情况大体相似。此外,西侧居民也反映存在噪声问题,只是相比东边户,影响略轻一些。

缘由

20年来噪声扰民逐渐显现

既然小区紧邻高速公路,为何小区和道路都没有设置降噪措施?居民解释说:“早年间并没有这么大噪声,是近年来才出现的。”

记者了解到,该路段京藏高速为市属道路,1996年建成通车。清林苑小区则于2001年建成并陆续入住。“修路的时候还没有小区,不存在噪声扰民的问题。小区建设确实比道路晚了几年,但小区建设时,高速上车还不多,噪声也不明显。”2004年入住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刚住进来的几年里几乎感觉不到什么噪声。“房子和道路都20多年了,当年确实不存在噪声扰民。可现在车流量和20年前相比不知翻了多少倍,噪声自然就越来越明显了。”

近年来,居民多次拨打12345热线反映噪声问题。得到的回复多为道路已按照规划完成建设,当时并无安装隔音屏的计划。小区建成后也已通过相关验收,符合建设时期标准规范。当年道路和小区建设时均按照规划,符合标准,噪声是随着城市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无法苛责当时的各方建设单位,这一点居民都表示理解,但对于当下出现的新问题由谁负责、如何解决,大家满心疑惑。

尤其2024年小区东侧树林改造后,噪声让大家更糟心了。小区与京藏高速之间有一片狭长的树林,中间是休闲步道,树下是盛放的二月兰。记者注意到,步道两侧的树木有明显区分,有的十分粗壮,高达十几米,有的则是纤细的树苗,用木架支撑着,高度仅约几米。

居民告诉记者,这里以前全是十几米高的大树,从家中往外看,树木密密麻麻,枝叶连成一片,把京藏高速全挡住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隔音作用。后来这片树林被纳入京藏高速西侧休闲绿廊项目,由于项目改造需要,对部分树木进行了砍伐挪移,腾出的空间修建了步道。

“改造之后确实好看了,我们也有了遛弯儿的场所,可树少了,天然的隔音屏障有了缺口,让噪声问题更加突出。”王女士说,经过反映,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对这片树林进行了补种,记者看到的用木架支撑着的树苗便是后来补种的。“可新树毕竟低矮,起不到隔音效果。”

追问

看似多方有责 究竟谁来牵头

海淀区园林绿化局表示,2024年确实对小区东侧树林进行过改造,按照相关工程规划,修建了步道,后在原地进行了补种。“高大粗壮的成年树木直接移植难以成活,因此补种的均为矮小的新树苗。”工作人员坦言,新树生长还需要较长时间,“但树木起的隔音作用有限,治理高速路上的噪声问题,得靠安装隔音屏等其他办法。”

属地学院路街道及学知园社区表示,曾专门咨询过隔音屏的安装问题,若安装在小区内,无法起到隔音作用,反而容易使高层噪声更加明显。若要治理高速路的噪声,需要在道路上安装隔音屏。但京藏高速属于市属道路,不在属地的管理职权范围内。

海淀区城管委表示,该区段京藏高速已建成20多年,当年已按照相关规划完成建设。“道路建设时进行过噪声检测,若存在噪声超标会进行相关治理。小区建设同样如此,若存在噪声超标,则由开发商在建设时进行升级隔音窗等降噪举措。但该小区的噪声问题并非建设之初产生的。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交通流量变大了,不仅清林苑,其他邻近高速路的小区也面临相似问题,需要多方统筹协调,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工作人员表示,京藏高速由市级部门管理,区城管委曾进行过沟通,但目前暂无明确增设隔音屏的计划。另一方面,噪声属于生态环境问题,应由生态环境局牵头,协调规划、交通及属地等相关各方共同研究解决策略。

海淀区生态环境局表示,噪声问题确实在其管理范围内,但只能配合进行测量,判断是否超标。“居民的诉求并不是测量噪声,而是加装隔音屏,从根儿上解决噪声扰民。加装隔音屏应由城管委来牵头,我们进行配合。”

小区开发商则回应称,小区建成交付已经20多年,无法再加装隔音屏。兜兜转转一圈,小区噪声到底谁来治理,隔音屏是否能够安装,至今居民仍未得到明确答案。

专家支招儿

多方实施改进策略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必然会有一些新问题伴随着新变化而产生。20多年前依据规划、符合规范建设,如今却出现了噪声问题,到底该如何治理?

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赵小平认为,从责任主体的法律界定上来看,虽然道路建设在先,小区建设在后,但小区建设时,与噪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且如今已过去20多年,直接追责难度较大。这是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涉及规划、交通、生态环境等多个职能部门,关联降噪技术、交通管理、基层治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相对复杂,在具体归责方面尚存在不少模糊地带。

然而,发展的问题还需通过发展来解决,关键就是政府能牵头构建多元参与的议事协商机制,在职能部门责任划分不清晰的情况下,可以将诉求上升至上级政府,构成上级政府督办、职能部门牵头的多元主体组成的议事协商工作专班,确保居民诉求充分有效表达,相关部门解释清楚直观,多元主体的责任划分明确,有序推动协商和结果落地执行。

至于降噪的具体策略,赵小平建议,可采用新型吸声材料建设隔音屏,也可结合垂直绿化打造生态隔音墙。路面也可进行降噪改造,减少轮胎噪声。此外,可借鉴深圳旧改政策经验,对居民自费安装隔音窗提供补贴。还可以优化社区规划,通过调整小区内部绿化带布局,如增加乔木密度等,形成噪声衰减带。

“资金来源是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可以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整合环保专项基金、城市更新财政拨款及道路养护预算,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来解决资金问题。”

赵小平还建议,城市规划应未雨绸缪,做好规划阶段的前置防控措施。用好议事协商机制实现群策群力。夯实制度保障与长效管理,建立责任追溯机制,从而对噪声扰民问题做到依法追责、积极响应。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22

相关文章

    吵得睡不好觉!小区紧邻京藏高速,噪声扰民怎么破?

    “早年间车少,没觉得有什么噪声,可现在与以往大不相同了,车流昼夜不息,实在太吵。”曾经不存在的问题,随着时代变化逐渐显现,海淀区清林苑小区的居民如今正面临这样的困扰。小区坐落在京藏高速旁,道路与住宅均已建成20多年,建设时符合相关规范,并未特意采取隔音措施。可随着城市发展,车流量不断增加,噪声越来越

    对接渠道与商业模式转型两手抓,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破局

    “自4月7日开通绿色通道以来,我们已收到500多封合作邮件,与300多家企业进入洽谈阶段,在多家门店外贸专区陆续上架相关商品。”永辉超市副总裁甘旺亨4月23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永辉、盒马等线下商超,京东、美团、百度等线上平台纷纷出手,助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记者日前调研发现,外贸企业出口转内

    阿姨为猫让房,自己却租房住楼下?邻居苦透:太臭了!

    上海爱猫阿姨让房于猫邻居有苦难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近日,闵行区南方新村的居民投诉称,楼内一位爱猫的林阿姨,将自己的住房让给流浪猫居住,自己则在楼下租房生活。由于林阿姨拒绝让他人进门,屋内饲养的流浪猫数量难以确认,楼道里弥漫的浓重异味,严重影响了邻居们正常生活。居民朱女士告诉记者,楼道里不仅全是尿骚

    多只丹顶鹤在盐城街头溜达?原来是大风吹来的!

    4月24日,多名江苏盐城市民发布在马路上偶遇丹顶鹤的视频。记者核实了解到,今日至少有两只丹顶鹤出现在盐城市区。对此,盐城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负责人回应记者:“市区出现的丹顶鹤是来自保护区的,今天风大,有的丹顶鹤被吹飞。我们正在赶去市区接它们回家。”记者了解到,目前出现在市区的丹顶鹤已经由湿地博物园救助

    百岁新四军老战士,向母校捐赠10万元!

    并向公共卫生学院捐赠10万元。下午4时,当坐在轮椅上的丁位西出现在报告厅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响起,他脸上露出孩子一样开心的笑容。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第82期校友讲坛暨第十讲“公卫叙事”的演讲嘉宾,丁位西是该校校友讲坛开办至今最年长的演讲者。丁位西讲至动情处站了起来。记者高文举 摄丁位西